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十五)
2018-12-06 10:52:00  来源:检察日报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高克林并没有因为被挽留而高兴,反而很生气,他以严肃的态度表示坚决服从组织调动,拒绝挽留。王桂五晚年写回忆录时道:“高克林的这种严正态度,对我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由于高克林处理得当,班子交接顺利,新班子迅速开展起工作来。

  离开高检后,高克林先后到最高人民法院、中共中央西北局任职,为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

  此后,“文化大革命”爆发,高克林被错误关押,身心备受摧残,但他毫不屈服、坚决斗争。1977年,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1979年至1983年,高克林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他以古稀之年,投身立法工作,联系实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先后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等法律草案的起草、审定工作,为我国恢复和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10月,高克林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旧关心国家建设,特别惦记着家乡,为建立渭华起义纪念塔呼吁奔走。1988年5月6日,他亲自参加了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纪念暨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并第一个向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圈。1990年1月,他执笔为《华县志》写了序言。

  二、一个正直到刻板的人

  无论是身处革命生涯,还是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他给旁人的印象都是一个品格正直、做事认真,甚至有些刻板的人。他有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矢志不渝的人生态度。

  (一)“我和高克林的第一面”

  笔者在新浪博客看到一篇名为“走近高克林”的纪念文章,作者谭昭文写的是与高克林的一面之交:

  在上世纪1993年的冬天里,那时我正写长篇传记文学《许权中传》。许权中是毛泽东亲自题写烈士牌的烈士,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迹当然动人了。要说动人,首先应该说打动的是我了。我是夜以继日地写成这个文学传记的,可长达近20万字的书稿写好了,得有个序呀,这写序的人首先是由许权中的小儿子选定的,他最先选中了高克林。因为高克林是许权中的老战友。在西安,由邓小平等人参加创办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里,许权中担任学员总队长兼军事部主任,高克林那时叫高文敏,担任着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洛南整训后,许权中担任旅长,高克林担任旅党委书记。渭华起义中他们也是并肩作战。因此,让高克林写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北京,我打听到高克林的住处。可是去时,我又有点犹豫了,高克林是什么人,他的官比省长大多了。在抗日战争时,就担任着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长、绥远省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解放军23兵团政委。解放后,当过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离休后,还担任着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这些都是我常听说过的,我是什么,平头老百姓啊。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进门了。

  高老的家在一个小胡同中,走进去要东扭西拐,又要打问七八回才问清楚,在一家幼儿园旁,住的地方据说是清代的一个王爷府一角。可是我走进去,没有感到有丝毫王爷府的华贵气氛。院落像个小花园,种满花木。客厅靠门的沙发椅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高老的小儿子),看去已是秃顶了,问时话语不清,我只有向内走去,穿过小院中的砖铺甬道,两边花圃中的花草早已在寒冬中凋谢了,只有夹竹桃之类的花木还摇曳绿枝。小院的后边是个古式建筑,木格式的窗子的油漆早已有点脱落,但透出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古式格子门里铺着红地毯,两边两个小卧室,放着简单的桌椅,总共30多平方米的样子。迎接我的是高克林的夫人。她的个儿不高,衣着朴素,但看上去很结实。大约是乡党的原因,她很热情,立即把我让进中间摆着古式桌椅的堂屋中,让我坐下,并从右边的小屋中请出了高老,扶着他的胳膊走过来。我一见高老便站起身子,仔细地看着这位叱咤风云、一生戎马倥偬的老革命家。他个儿不高,头发短而稀疏,长长的脸膛清瘦得厉害,两腮像是用刀削下去形成的点儿朝下的三角形。他的衣着十分朴素,没一点当过大官的样子。

  高老看上去像是大病初愈的人,颤巍巍地有点步履艰难地走进来,他显得十分亲切,一下子坐到我的跟前,说话虽有点结巴,但样子很庄重,看得出是十分认真的样子。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