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他说:“你是从渭南来的?是组织派你来的?住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我住在中直招待所,是汪锋的秘书安排的。他听了连连点头称好。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是这么几句话,而且反复问着,我吃惊了一下,想着,高老是不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他的夫人一看,忙对高老说:“他是写了本《许权中传》的作家,专来寻你写序的。”高老听到许权中三个字,似乎是一震,完全换了个人似的,连连点头说:“许权中?知道,知道,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儿,从一个穷苦孩子成长为一个高级革命将领。他那种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和拼搏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为他立传,应该,应该。”我一看他话多了,也激动起来,忙从身上掏出一卷打印好的纸张来,对高老说:“高老,我们已拟好了稿子,你看看,签个字吧。”高老的夫人也拿起笔,提起高老的手,说:“把你的名字签在后边。”高老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的夫人一再劝说,他还是不动,稿子瞅也不瞅一眼。他的夫人问:“怎么,你不想签?”高老说:“这个事不能马虎,让我认真想
想。”真奇了,想不到高老都这么大年纪了,办事还这么认真。他的夫人说:“他这个人拗得很,凡事非经过他考虑好了才行。那好吧,稿子先放到这儿,你明天再来取吧。”
第二天,我又一次去了高老家,这次没有见到高老,只见到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拿出一卷新打印的稿子对我说:“他认真得很,昨天夜里是大半夜未睡呀,把女婿女儿找来,他口授,别人记,记毕,又让念着反复琢磨才成稿的,这不,他签了字。”我看着新打印的稿子惊住了。高老的夫人与我叙起了往事。原来高老的夫人是蒙古族,是大青山游击队的战士,能骑马打仗,双手拿盒子枪,在大青山一带曾和日寇作过殊死的斗争。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她说,改革开放后,儿子下海办公司,失败了,又得了大病,原工作单位又不管,高老没有向组织伸一次手,只是拿出全部积蓄为儿子看病,可儿子的病还是没有看好。高老由此受了刺激,变得痴呆起来,现在全家就她一个好人,由于年龄的关系,并有过去战场上的残疾,腿脚不方便起来,真难啊。她叹息着。
我没有想到一个高级干部,其境遇竟是这么的不好,可又能严于操守,多么难能可贵呀。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是在《许权中传》出版后,让人转送了他一本。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高老逝世的消息,我没能去吊唁他,只是默默祝愿他一路走好,但愿他的精神和作风能与世长存。
次子高效敏告诉笔者,父亲原名高文敏,之所以给自己起名为高效敏,是希望自己能够继承他的品格和作风。
(二)多次受到主席表扬
说起高克林,曾与他短暂共事过的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春生脱口而出:“《鲁忠才长征记》,那是毛主席表扬过的一份实事求是的报告,高克林写的。”
那是一份3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当时,高克林在边区政府工作,他看到运盐、卖盐是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多群众以盐交换外货,于是找到当时的负责人谈话,了解他们带领运输队驮盐至定边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其中包括分驮盐的牲口数量、时间路程、沿途的困难、一路生活情形、路上所发生的问题、用费和赔赚问题、经验教训,共七个部分。有实例,有概括,简明扼要,语言质朴,很好地反映了边区盐运状况,故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看到这个调查报告,认为写得很好,认为开调查会的方法也很好,于是在8月26日为《鲁忠才长征记》写了按语:
这是一个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必须把那“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高克林同志的这篇报告是在一个晚上开了一个三个人的调查会之后写出的,他的调查会开得很好,他的报告也写得很好。我们需要的是这类东西,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而不是那些党八股。
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重视这篇调查报告,不单是它的内容好,更在于它的文字风格。在毛泽东看来,高克林的《鲁忠才长征记》,恰是扫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篇好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篇按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八股”这个概念。这可说是他1942年2月8日作《反对党八股》这篇著名报告的先声。
往事已成追忆。
父亲走了,母亲也早就走了。高效敏现在的生活,就是整理他们的故事。他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在旁人面前他从不说什么想念。只是他记得父亲的每一个习惯。每当家里蒸馒头,他总会给父亲摆上一个。“父亲一生没有别的要求,除了每顿饭吃个馒头。”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