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当时,党中央移置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央社会部在平山滹沱河畔的东黄埿,训练班与中央社会部隔河相望,设在西黄埿。所以,也有人管中央社会部训练班叫做西黄埿训练班。这个训练班,预定培训一年,谭政文兼任班主任,谭政文与报到的新学员交谈时,诙谐地说:“你们是黄埿警校第一期,好比黄埔军校第一期,很重要噢!”于是,很多学员就戏称训练班为“黄埿警校”,自称或互称“黄埿一期”。
训练班的课程,分别由中央社会部的领导同志按业务分工讲授。审讯课,则谭政文主讲。其他同志担任的业务课,也都经谭政文亲自审定。但是,每当别的同志讲课,只要能抽出时间,谭政文又总是以学生的姿态坐在下面,同学员们一起听课,课后还尽量参加小组讨论,虚心以同志和下级为师。谭政文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生动抓人。有时讲得兴起,连比带划,以姿势助讲课,妙趣横生。虽然他有着浓重的湖南乡音,但学员们都感到深入浅出,听着不觉费力。他的学生对于他的许多警句和妙喻,都保有难以磨灭的记忆,而且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受益匪浅。
革命形势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快得多,原定一年学期的中央社会部训练班,刚学了不足三个月,谭政文便已面临接管北平的新任务。当时,正在研讨定都北平的动议。中央决定,将由谭政文主持北平公安工作。谭政文向中央请求,将训练班为全国培训的公安精英,全部带往北平,既是继续“以战代训”,又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不但为将来的首都公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其他各大城市的接管开个好头,闯条路子。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大军兵临北平城下,谭政文的队伍一路北上,像滚雪球一样,越走人越多。训练班带出的“一百单八将”以及中央社会部机关抽调的20名干部,加上途中不断向谭政文归建的中央社会部直属平津情报站及各大区、军区在华北所有情报站的100多名干部,就成了日后组建北京市公安局的骨干力量。
17日进京途中,中央在保定召开了第一次中共北平市委会议。谭政文被任命为公安局局长,是七人常委之一。当时没有副局长,就由他一个局长,带着不足10名处长、十几个科长和内七、外五、郊八的20个分局长等40多员干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首都完成了整顿战后混乱状态、建立正常社会秩序的艰巨任务,给中央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为后续接收和管理大城市树立了学习榜样。
1949年2月2日上午10时,以谭政文为首的军管会正式接管旧警局。随着东北、华北的大片解放,各地敌特军警头子大多逃到北平。在这个200万人口的都市里,败兵、难民四处流散,特务、土匪横行不法,经常发生敌特匪徒埋地雷、打冷枪、暗杀、抢劫、凶杀、放火、破坏等恶性案件,有时一天就发生几起大案。因此,北平旧警局的接管任务格外繁重。
2月4日下午,经城工部地下党的成功工作,谭政文派冯基平高规格接待国民党保密局北平站少将站长徐宗尧到市局自首,徐宗尧交出北平站名单及25本密码。经过短暂的秘密登记后,市公安局又设立公开登记处。截至2月19日,共接管特务机关37个,国民党、三青团机关19个,旧警察机关32个。从2月19日至4月,仅收容散兵游勇一项,已登记包括马占山等国民党将军在内的流散军人2.1万余人。到6月,共登记特务3500余名。至此,接管工作基本结束,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谭政文在接管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市委大胆而明智的“赶毛驴”政策,即进城后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仍靠旧人员挑担子,由我们掌握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谭政文特别善于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旧警局代理局长徐澍,是一个有15年警龄的职业警官,原是外一分局局长。当旧警察局局长杨清植畏罪逃跑后,由于他比较廉正,威望较高,被推到了代理局长的位置上。在混乱中,他命令各级警官将警局里的文件、档案完整保存,并在移交前对人员、武器、财务等都造册登记,谭政文对此十分满意。对他全面分析后,谭政文决定继续发挥他的积极作用,要他协助处理一些行政组织工作,在工作中很尊重他的人格和专业知识。为了妥善安排徐澍的工作,专门因人设事,成立了一个“业务研究组”,任命他当组长,并说,“你这个组长由我直接领导”。后来谭政文奉命南调,还专门给徐澍拍来电报,盛邀他一同南下。徐澍见报后,备感知遇之恩,毫不犹豫地随同前往。他在谭政文身边工作,在供给制下一直保留薪金。回忆起这段历史,徐澍感慨地说:“谭政文同志热情诚恳,与人为善。共产党好,我就是从谭局长身上首先体会到的!”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