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十一)
2018-12-06 10:49:00  来源:检察日报

  1924年年初,未满17岁的少年高文敏(延安时改名为高克林)离开陕西华县老家,投身革命。2001年,家人把他的骨灰安葬在渭华起义纪念塔的脚下,在外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家。

  95年,走过漫长的岁月,他经历了旧中国的黑暗,穿过了枪林弹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并亲自指挥了新中国的司法制度建设,但也未能在十年动乱中幸免于难。在那期间,他被“四人帮”诬陷为叛徒,关押在西安的一个特殊监狱里,他受审查、挨批斗,家庭生活飞来横祸,他的身体完全垮掉了。恢复工作后,他成为最高立法机关内设的法制委员会第一批成员,硬撑着完成了民事诉讼立法工作后,他的大脑开始萎缩。从生活自理,到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到毫无意识靠插管维持生命,他人生的最后十年痛苦不堪。

  他去世后,有人在网上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常常给他献花。几经打听,才知馆主是他养女的儿子。他养女的亲生父亲,就是他的警卫员。

  他和警卫员关系很亲近。戎马生涯当中,跟着他的警卫员很多都牺牲了。每一次把部队整编后,他离开,身后也只跟着自己的警卫员。参加革命70多年,只要是党说让干什么,去哪里,他都没说过二话。无论他走到哪儿,一个人都不带,除了自己的警卫员。

  1954年,当得知他要调离高检署的消息后,一些同志加以挽留。高克林反而很生气。他引用贺老总的话说:“如果我贺龙带的部队只听我的话,不服从其他同志的指挥,那就是我贺龙的党性不强,带坏了部队。”

  那时,他又是一个人走了,给曾经的同事留下了无尽的想念。在著名法学家、人民检察理论主要奠基人王桂五老人的检察回忆录中,享年95岁的高克林,是一个被多次提到的名字。

  虽然高克林接替李六如,担任高检署副检察长的时间不长,但就是这一年,成为新中国检察历史上一个奇迹一般的转折之年、翻身之年,经过这一年后,新中国的检察机关走出了第一次取消风之后的消沉低迷,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一、来到高检的日子

  (一)倡导成立中心学习小组,外行走出第一步

  高克林来到高检之前,新中国的检察机关刚刚经历自成立起的第一次大风大浪——1951年全国编制会议提出让检察机关“名存实亡”。虽然毛主席决定保留检察机关,刹住了第一次取消风,但是当时的队伍状况不理想,人心涣散,不少人要调走;业务状况也不佳,多数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致做了许多不属于检察范围的工作,盲目性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署召开了新中国检察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大区检察长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对中央调配强有力的领导人,加强高检的领导力量达成了共识。鉴于高检署党组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李六如年老多病,不能坚持日常工作,会后,中央很快决定调高克林来高检接替李六如。

  当年夏天,高克林到高检署视事。到了高检之后,高克林发现,部队转业干部对检察工作的了解程度,与自己的情况很像。大家都非常需要学习,非常渴望学习,迫切希望尽快完成职业上的转身。于是,在他的主持倡导下,高检转业干部们的分散学习被很好地组织起来,改变了自1950年年初高检署成立后分散学习的状况。

  当时,在高克林的主持下,高检处级以上干部组成了中心学习小组,由高克林担任组长。他们采取了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依据检察工作主题进行了专题分工。王桂五在回忆录中写道:“刘惠之和王立中分的专题是一般监督工作,赵文隆分的是侦查工作,张复海分的是审判监督工作,我自己分的是侦查监督工作。”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按照高克林的要求,处级以上干部学习的成果,都要写出文字来,经过中心小组讨论补充修改后,分别到中央政法干校检察班去讲课。有的文章,还要投稿到《政法研究》上去发表。

  学习、讲课、撰写业务论文,这些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刚刚接触检察工作的转业干部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下定决心刻苦钻研,没有坚强的毅力,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他们来说,这一段强化学习的经历确实获益匪浅,成为他们从外行变成内行的重要转折,直至迅速成长为新中国检察事业的中坚力量。

  当时,高检的业务学习也在中央政法各部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同志曾说过:公安工作搞了多年,也没有研究自己的理论,现在检察院从理论抓起,这一点很重要。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