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十七)
2018-12-10 17:37:00  来源:检察日报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性直可托,虽栋梁挺拔难免易折;器利堪用,遇盘根错节愈显锋芒。——题记

  从风雷激荡的历史深处,走来了共和国第一代检察官。其中有一位老红军,中等身材,瘦削精干,浓眉大眼,乌发重须,严厉而有风趣。他迎着战火硝烟,湘南起义上井冈,历经长征到延安,从延安走向西柏坡,又从西柏坡走进北京城。当1953年罗荣桓元帅首任国家检察长时,他便出任了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当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组成最高人民检察院时,他又是高检院第一届班子中的副检察长。他在高检院工作八年,在这里走完了他短暂人生的最后历程,把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人民检察事业。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公安、司法战线第一代领导人之一,被毛泽东主席赞誉“文武双全”的谭政文。

  一、十年磨剑,保卫革命

  (一)在战火中成长

  谭政文1910年4月26日出生在湖南资兴县一个贫农大家庭里。因家境贫寒,谭政文只读毕高小。他从小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爱听父亲谭聿怀讲《包公案》、《聊斋志异》的故事,一生喜读古典诗词。

  谭聿怀是中国最早一批中共党员,在父亲的指引下,谭政文16岁便投身革命。1926年,带着父亲送的《孙子兵法》,他到广州报考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教导团。192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低潮,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

  湘南起义后,谭政文随军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会师,后随资兴独立团返湘打游击,之后又编入红五军,二上井冈,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机敏好学、忠贞尚武的谭政文,22岁便当了团政委,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迅速成

  长。6年的锻炼磨砺,他已从一个湘南大山里的翩翩少年,成长为红军中一名智勇双全的年轻指挥员。

  1933年,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之后,保卫部门急需骨干,谭政文的革命生涯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拐点——上级决定调他去中央军委政治保卫局(即国家政治保卫局)受训。此后,他便离开了自己恋恋不舍的战斗部队,专职从事军队保卫工作。受训结业后,谭

  政文留在国家政治保卫局工作,从普通工作做起,直任执行部部长。第五次反“围剿”时,谭政文调任建宁警备区保卫局局长兼闵赣军区及闵赣省保卫局局长,成为叶帅的得力助手,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参加东征后,谭政文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学习深造,毛主席批准他到红大带职旁听学习。1937年抗大成立,谭政文续在抗大一期一大队学习,未毕业

  即留任抗大训练部教育干事兼教员。从十年红军战争至抗日战争爆发,谭政文经历了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所在部队的历次战斗,却从未负伤,堪称“福将”。长征两万五千里,三大主力会师时,剩下两万五千人。俗语说“九死一生”,长征是十二死一生,其艰难困苦非言语所能复述。其间战友们生死与共的战斗友谊,伴随了谭政文的一生。

  全面抗战开始时,西北保卫局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此时,谭政文的人生道路上出现了第二个重大的拐点——党中央收回军委拟派谭政文至八路军一一五师任职的成命,将其转调地方。重回军队,重返前线,成了谭政文终生难圆的一个遥远的梦。为了党和革命的需要,他离开了心爱的军队,开始了24年在地方从事保卫、公安、政法工作的传奇生涯。

  (二)第一部《审讯学》

  1940年,谭政文到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三班协助工作。这期间,谭政文对审讯工作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此,中央社会部专门组织了审讯研究小组,协助他集中精力研讨、编写审讯学。谭政文虽只有高小文化,但他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努力学习、自学成才。

  早在1933年,谭政文23岁时便在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的训练班上讲授审讯课,颇得好评。正是在他9年前讲课稿的基础上,综合阶级分析、民族特性、职业心理、犯罪心理和审讯心理等诸多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补充、编写,形成了除“导言”和“结束语”之外的六章结构。谭政文第一次提出了“革命的审讯学”的定义,说明了审讯工作的对象,人犯的种类,人犯的心理、伎俩,审讯工作的战略战术等。经两个星期的辛苦努力,谭政文于1942年5月写成并出版了我党第一部《审讯学》,被中央审定为正式教材。那一年,他32岁。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