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乱七八糟地读了不少书,但现在还能回忆起主要内容的已经不多了。
我记得我认真读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字典》。那时我正在上小学,家穷无钱买书,只好跟同学借书看。我记得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女生,姓周,她父亲是下放知青,家里有很多书。我最羡慕的就是她有一本《新华字典》、一本《中华成语故事》,还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为了能借到书,我经常把家里的鸡蛋、葡萄、梨带给她吃。在我一番“阿谀奉承”后,我终于陆陆续续地借到了梦寐以求的《新华字典》、《中华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也许真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老话,我把《新华字典》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以至于到最后,我能迅速分辨出语文老师哪个字的发音是不标准的。就从那时候起,我被书中妙趣横生的讲解、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还有引人无限遐想的插图深深吸引了,从此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了中学,我开始迷恋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几乎看了个遍。我总梦想着自己就是有着极高武术修为的男主角,带着一班漂亮的女主角,仗剑走天涯,扫尽人间不平事。呵呵,估计这也是其他男生的梦想吧。我记得在《射雕英雄传》电视热播的时候,我因为住校看不到电视,我就到书店把《射雕英雄传》上、中、下三册全租了过来,租金是每天5角钱。为了尽快把书看完,节省租金再租其他的小说看,我特地买了个手电筒,每天晚上躲到被窝里看。有天晚上,班主任过来查房,而我正躲在被窝里练“降龙十八掌”,班主任看我的床上有动静,就过来扯我的辈子,一下子就把被子扯了下来,我因为太沉醉在小说中了,对着班主任就打出一掌,还振振有词地喊道:“小贼,吃我一掌!”为了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被班主任教训过多少回,反正每次开班会,我都是被批评、被教育的反面典型。
多少年后,我看到吴思先生在《血酬定律》里批判武侠小说是“中国男人的改良皇帝梦”,也看到孔庆东老师在《每个人都应该是大侠》的演讲中说道:武侠小说体现着“自由和道义”以及“仁者无敌”的思想,其精神实质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囿于知识和水平限制,我无法对武侠小说的好坏做出评判,但我真的认为它很好看,而且比语文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更能提高作文水平。也许是小说看多了,我的作文经常被作为范文供全班参考学习。呵呵,这是我读书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得意时刻”之一。
上了大学,当我第一次来到图书馆时,我惊呆了,啊,好多好多的书啊!我仿佛一个饥肠辘辘的旅人来到了一个提供免费午餐的大饭店。于是乎,我一有时间就跑到图书馆。从法律到政治,再到历史、文化,我陆陆续续看了王泽鉴老师的“天龙八部”(《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册)、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博登海默的《法理学》、川岛武宜的《现代化与法》、罗尔斯的《正义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梁实秋的《槐园梦记》、黄仁宇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和《万历十五年》,还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胡雪岩》、周梅森的《国家公诉》、《张居正传》、《曾国藩家书》,还有很多书连名字都记不得了。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国家公诉》了。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悠”,人生中多了一段纯真美好的初恋。
大二开学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到检察院实习,出于对检察工作的好奇,我对检察题材的文学作品发生了兴趣。我到图书馆借这本《国家公诉》,没想到去了两次都没借到。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在自习室里看到了这本书——一个女生(当时不认识,后来知道叫“悠”)正津津有味地看呢。要不要过去呢?犹豫了半天,我最终抵挡不住书的诱惑走了过去。
“同学,这本《国家公诉》能不能借我看看?看完我就帮你还给图书馆。”
“这是我自己的书!”或许是太投入了,“悠”头也不抬一下。
“我还以为是借的图书馆的,不肯借就算了。”正当我准备放弃,“悠”抬起头笑着说道:“等我看完了就借给你看吧。”看到这善良可爱的笑容,我忽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当天,我们就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两天后,“悠”真的将书送到了我宿舍楼下。在我把书还给她的时候,她又把《海子诗全编》借给了我。在这借书与还书之间,我和“悠”渐渐熟悉起来,终于在一天傍晚,我拉起了“悠”的小手。这是我第一次拉女生的手,看着悠明朗欢快的笑脸,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毕业的时候,我们笑着结束了这段纯真的爱恋,“悠”把《国家公诉》送给了我,我把席慕容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送给了她。每当我看到这本《国家公诉》时,我都会想起“悠”那可爱的笑。一晃好几年了,远方的女孩过得怎么样?是否还是那样快乐?
前两天回老家,在破旧的衣橱里翻出了几本小人书,有《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葫芦娃》,一种久违的温暖涌上心头,我似乎又回到了儿时——斜躺在草垛上,晒着秋日暖和的阳光,抱着一本小人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秋风吹过刚刚收割的田野,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来源(作者):射阳县人民检察院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