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影响深刻的书
2018-11-28 10:25:00  来源:扬州市人民检察院

  没有最好的书,只有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书。

  七岁的时候,坐在故乡小镇的小书摊上,看到了那篇《海的女儿》,深秋的季节,傍晚的天空灰蒙而寥阔,不知哪里起了一阵风,冷得让人想哭。一颗幼小的心,最初体会到为了爱,要有一颗多么勇敢而善良的心。如同后来看的《小王子》、《彼得.潘》等很多童话,很难想像要有多么明净的心,才能写出这样每个字都如晶莹水滴的文字。

  十七岁的时候,在外求学,借到一本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写的《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后受到极大的震动。湿热的大溪地,可怕可怜的麻疯病人,满墙阳光一样灿烂刺目的壁画。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弃其所有,倾其一身,舍命而赴,以为至乐,这样直逼性命的理想直若信仰一样坚不可摧。受到震动如此大,以至后来几乎不敢再看此书,生怕失去最初的印象。

  二十七岁的时候,看到了王小波的杂文、看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看到了《时间简史》,看到了更多人对所在世界的意象和理解。阅读,是秉烛探幽的过程,那些沉睡的历史、那些逝去的灵魂一一重生,向你讲述,向你陈述,向你激辩呈词。阅读,也是烛照内心的过程,自己那混沌的灵魂开始苏醒、慢慢睁开眼晴,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别人,也看见了世界,而那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正如烛上火焰,引着一路前行。

  那些我要看的书,犹如散落各地的朋友,要一一去寻找,经常的是,找到一个朋友,由这位朋友又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很早就听说《伊利亚随笔》这本书,却一直无缘看见,那天,带着孩子在书店逗留了半日,竟无意在特价书处看到,并且是我希望的中英文对照版本。摩挲着它因旧而柔软的封面,感觉它是故意以这样一种方式出现,就像它的作者那样平和,带给我意外的惊喜。又比如看了弗吉尼亚.伍尔弗的《普通读者》,似乎面对面认识写了《格列佛游记》、而最后疯了的斯威夫特,他那蓝而锐利的眼睛直视着所有的人。

  有些书正如有些人,特别适合你的脾性,虽是初识,已成老友。比如我偏爱屠格涅夫、卢梭,还比如,我曾对王尔德、克尔凯郭尔有特别的兴趣。我不明白为何,也不想明白为何,我只是会特别关注我感兴趣的作者,从读他们的书到了解他们的生平。在那些幽居独处的时候,在那些夕风晦雨的时候,因为有书,却似常常有人与自己促膝而谈。也有许多书,是我想读还未能读到的,比如吴经熊先生的《超越东西方》,有时,似乎也不再急着读到,总觉得到了合适的时候,一定就会看见。

  快到三十七岁的时候,我经常翻阅的是一些旧书,如《城堡》、如《追忆似水年华》。曾在夏天的深夜,看了许多遍《城堡》,感觉到那漫天大雪的寒冷,我不能明白的是,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一个仅仅活了41岁的人对生命有着这样深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经历,会让一个人有着这样的天才。而《追忆似水年华》就更似旧友,熟而不拘。还记得这一套七本的书是大学时买的,在学校门口的小书店,驻足很久,买了三本精装的,三本平装的,竟还缺了最喜爱的第一册,后来一直也没有补上。现在也不记得是为了省钱还是只有这不全的书。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我现在的阅读,无论从哪一页开始、无论从哪一行开始,我都可以流畅地往下读,读着读着,读着别人的似水年华,也读着自己的似水年华。

  来源(作者):扬州市人民检察院 徐蓉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