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觅得一本好书,看完以后,放在架上,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要时一时地翻阅,阅读的过程中,胸襟得到开阔,能力得以提升,意境变得高远。在它的浸润下,你会觉得,不须为蒜事烦,不必为浮云蔽。
《路遥小说名作选》,就是这样一本书,里边收集了《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四部中篇小说,以及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看完以后,你会觉得,作者推崇的善良、朴实、勤劳、节俭、强韧、锲而不舍、不怨天、不尤人,失败了重新再来,跌倒了重新站起……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点一滴地成长,支撑我们直面阵阵湍流、道道险滩,从容应对。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1995年冬,当时,检察院、纪检成立专案组,联合查办收受贪污受贿系列案件。由于涉及的犯罪嫌疑人多、罪名多、案情复杂、取证量大,我们在办案点上,基本上是谈话、查账、警戒同时进行,白天、午间、晚上连轴干活,已经达一年之久,有家不能回,时间长了,难免内心感到烦杂。
偶尔一次,在同事那儿借来《路遥小说名作选》。刚开始读它,就觉得非常亲切,整个叙事风格、语言表达,酷似中学课本里的《七根火柴》、《梁生宝买稻种》。每篇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刘巧珍、《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建强、《惊心动魄的一幕》中的马延雄……这些人的经历,听父辈讲过,与自己相距比较近,与自己农村经历比较亲。读完以后,觉得和这本书的主人公相比较,自己的这些事算得了什么?顿时,五脏六腑象被电熨斗熨过一样,心态不那么杂了。剩下来的半年期间,这本书都相伴办案点的枕边,伴随大家成功查办一个又一个案件。
办案结束,急急地在书店购买了这本书,放在书架上,闲暇时,时不时捧出来读读。
第一次带这本书出差,是在1997年冬天。
那一年的事情特别多,先是喜得贵子,全家喜洋洋。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缘故,父亲早早地得了中风,卧床不起。从此,自己就象上足了发条的钟,节奏变得异常快速。经常是,从单位下班,急急忙忙到家中上班,抱小孩、换尿布,给父亲服药、擦身、换衣,扶上轮椅外出散心。往往是家中的事情还没有忙好,单位的事情又来了;单位的事情刚有头绪,家中又有“情况”了。因此,经常与家属、兄弟在途中相遇,匆匆忙忙交接班,急急忙忙骑上车。
本来事情已经够多了,不料,12月下旬,领导交来一个硬任务,到山西、陕西出趟远差。原因很简单,到山西是由于一起群众急访,怀疑一国有公司经理有贪污巨款嫌疑,必须尽快外出核查,给群众一个说法。到陕西,是因为,时值年终岁底,一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长期没有归案,线人反映,此人最近在陕西出现,因为对案件情况比较熟悉,领导考虑到我家中实际情况,很是为难。但是权衡再三,还是觉得我出差比较适宜。
没有办法,将小孩送到乡下我丈母娘家,让兄弟在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专门照顾父亲。简单道别后,我与同事一起,坐上了北上的列车。行李箱中,除掉案卷、生活用品外,还多了一个伙伴——《路遥小说名作选》,火车上,旅店枕边、饭后间隙,基本上每天很要翻开这本书,给自己看,跟同事讲,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呐喊。
在山西大同、太原、长治、临汾等地,我与同事一起,克服了北方气候不适应、南北语言不相通、涉案单位不配合等诸多困难,带回来可贵第一手财务资料;在陕西潼关,乔装成材料供应商,在犯罪嫌疑人可能落脚点,一一排查。经过近半月的盘查,排除了犯罪嫌疑人在当地的可能性,判断出他的真实去向,立即向领导汇报,及时调整方案,与法警一起,在广东湛江将其抓获。
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侦查部门,案件久攻不下,或者案件出现翻供翻证,感到比较棘手时。还是调综合部门,面对文字材料感到一筹莫展时,我就会翻开这本书,同“它”,对对话,交交心,给自己增添力量,给自己增加信心,从容面对这个平凡的世界。
不知不觉,它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伙伴。
来源(作者):泰州检察院 葛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