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我和书的那些事
2018-11-29 13:35:00  来源:江苏省睢宁县人民检察院

  与书的缘分越来越深,我愿把我与的书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以飨与书有缘者。

  借书

  童年时根本无书可读,况且有书也不会读。上小学时,条件还不错,里面有一个小图书馆,它就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住了我。里面有成套四本的连环画《故事大王》和其他有趣的故事书,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它们占用。当精神极度干涸的时候,这些书就如清泉润泽了我幼小的心灵。

  到了初中时,同学之间流行的则是武侠小说了。学校附近书店里有成套的武侠小说,租一天只需要很少的钱。几个人轮流去租、然后传阅。我们最向往的世界就是金庸、古龙、温瑞安和卧龙生小说里的江湖。我们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拿着一把利剑、骑着一匹快马、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现在想想,那种理想的生活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主人公的生活颇有相似之处。

  购书

  后来,上了高中。现在还记得刚拿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的兴奋心情,就如同饥饿的人碰见了面包,干渴的人遇见澧泉,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读书时被其文笔深深震撼,以后逢他的书必读。自己购置了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渐渐地,微型小说走近了我的世界。它们篇幅虽然短小,但是立意新颖,结构严密,结尾处往往新奇巧妙。读完每篇微型小说后,都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并能引起人深深地思考。因此《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则成了我的必购书。在繁重的学习后,翻开书,读一篇微型小说,既放松了身心,又愉悦了心情。

  读大学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实力雄厚的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吸引了我。如池莉、铁凝、余华、苏童、莫言、残雪、迟子建、刘庆邦等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有的贴近生活、让人感悟,有的光怪陆离、让人感叹。让人读了欲罢不能,并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他们的主要作品我也购置了很多。他们的很多作品也改变成了影视作品。如根据池莉的《生活秀》、余华的《活着》、苏童的《米》、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改编成的电影,都热映一时。这说明他们的作品既永恒又流行。

  藏书

  在遥远的西北读研时,导师告诉我们一些必要的专业书籍必须购置。我赶紧抽空去书店,看着汗牛充栋的书籍,摸摸干瘪的钱包,我是心有余而钱不足。只能先去图书馆借阅,小心翼翼的,不敢乱折也不敢做标记。看过后觉得非买不可的书,把书名、作者等信息记下来,然后书店买下来。除了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购书时间和地点外,也舍不得乱折乱画。

  没钱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打工。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我都要到学生家里做家教。不论风吹和日晒,不管下雨和下雪。最开心的事,就是从学生家长手中接过“工资”。我一头钻到书店,抱一两本书回宿舍,细细研读。

  有空闲时间,我就去路边书摊淘宝。一次,在去学生家的路上,碰见一套中国书店出版的插图本《三国演义》,可惜只有中册和下册。我只顾和摊主软磨硬泡,差点误了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当然最后我还是将该书收入囊中。后来,我通过网上联系了北京一家书店将上册买到配齐。

  像守财奴葛朗台攒钱一样,我也一点点地攒着书。虽然目前我的藏书仍然不多,但是它们就是我的全部财富,我的真实的财富,我的精神财富。

  源(作者):江苏省睢宁县人民检察院 张鹏

  编辑:段玥  

上下篇导读

 · 女孩摇篮
 · 检察情缘
 · 放肆的青春
 · 书缘
 · 书香作伴好成长
 · 人生如书
 · 书香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