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女孩摇篮
2018-11-29 13:40:00  来源: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

  如果不是收拾以前的书信,看到那个稚嫩的笔迹,我还不会想起摇篮。早已经忘记了摇篮长什么样子,可是现在却有一份牵挂紧紧揪住我的心不放。

  摇篮,姓刘,扬州江都昌松镇人,2004年7月,在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认识了这个名字特殊的女孩。

  或许是一种缘分,作为一名刚刚开始大学第一年暑假的学生,我站在了摇篮所在教室的讲台了,虽然是和同学一起讲课,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我,还是不免紧张。匆匆讲完我要讲的内容,我赶紧走下讲台,坐到一个身边有空位的女孩身边,一起听同学讲课,这个女孩就是刘摇篮。瘦瘦的、矮矮的,有着像小杂草一样乱乱的头发,穿着半新不旧的夏装,一双小眼睛却亮亮的,用满眼的羡慕或者说崇敬看着我。不知是因为她的眼神给了我安慰还是因为本身与她投缘,不到下课,我和摇篮就偷偷在同学“老师”的眼皮底下玩起了小动作——用笔在纸上聊天。

  终于等到了下课,我和摇篮,还有刚刚讲课的同学一起来到校园内长满杂草的真正的“草场”,在用水泥和砖头做的简易台子上打起乒乓球。摇篮玩得不亦乐乎,同学也跟着跑前跑后地瞎闹,直到三个人在已显炎热的夏日夕阳下大汗淋漓才罢休。静下来,我问摇篮家里的情况,摇篮原本明亮的双眸瞬间黯淡下来,仔细询问,得知,原来摇篮的奶奶和妈妈身体常年生病,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全家就靠她的爸爸一人支撑。平时放学,摇篮都要早早回家做饭,帮奶奶和妈妈熬药,洗衣服,做几乎全部的家务,而今天,因为跟家人讲学校来了大学生所以可以晚一些回家。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很辛苦了,可是当我得知摇篮的情况,尤其看到她在讲述时双眼流露出的忧郁、担心以及为着能够晚些回家而得来的开心,心里竟象窒息般难过。或许是因为同是农村的孩子,或许是因为感觉摇篮和自己过于相像的经历,我竟不知该如何帮助这个让我心疼的倔强的坚强的女孩。之后,虽又与摇篮聊过两次,但皆因时间太紧而匆匆作别。

  离开昌松中学那天,沉闷了几天的老天终于下起了凉爽的小雨,直到开车,我仍未等到摇篮的影子。遗憾之际,又为自己之前的决定而高兴,只因听摇篮说自己平时在家很忙,没有时间出去玩,于是我便将临走前夜到镇上商店买的笔记本、字典等物品托付给一位老师,请求他转交给摇篮。“摇篮,希望你能收到我的礼物。”看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的昌松中学,我在心里祈祷。

  暑假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江都昌松中学的来信,很高兴,是摇篮给我写来的!信中,摇篮说收到了我的礼物,可是或许从此就不能读书了,因为妈妈和奶奶的医药费开销越来越大,而爸爸赚钱很少,没有多余的钱帮她缴纳仅仅50元的学费。彼时,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每个月靠着学校的一点贫困补助和在校外打工赚取生活费,每个月生活饮食开支尽量控制在300元以内,可摇篮眼下的情形却又让我着急万分。“只要我少吃点肉,或者多做一份工作,摇篮就可以读书了。”怀着那样的想法,我从每月300元的固定生活费中拿出50元,寄给了摇篮,虽然少,但我希望能够帮助摇篮解决眼前的困难。

  再次收到摇篮的来信,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说自己可以继续读书了,她会努力好好学习的。但当时自己只顾忙着打工赚取生活费,竟未给摇篮回信,等想起来时,已是寒假,一拖再拖,竟是几年过去了。

  不知当年的小小摇篮可曾得以继续读书、是否参加了今年的高考,更不知现今的摇篮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姐姐”。

  摇篮,不论怎样,姐姐祝你一切都好。

  来源(作者):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 麦莛儿

  编辑:段玥  

上下篇导读

 · 检察情缘
 · 放肆的青春
 · 青春万岁
 · 我和书的那些事
 · 书缘
 · 书香作伴好成长
 · 人生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