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四十四)
2018-12-17 18:23:00  来源:中国检察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纪实访谈录

  长期做党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让周兴成了一个神秘人物。毛主席把他称做“无产阶级的宝剑”。他注重调查研究,建议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并将“调查研究”列为检察机关的三大业务之一。

  (二)在云南的岁月

  1965年初,周兴从山东调到云南,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云南省省长。这时,周兴已60岁了。他壮志满怀,打算在晚年为党为人民多做点工作。但是,没等周兴发挥才智,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惊涛骇浪。

  “文化大革命”初期,省委考虑周兴刚调来,牵涉不深,人际关系单纯,便安排他负责群众接待工作。这样,周兴便被推向“文化大革命”的前沿。

  1967年年初,在揪“左”的斗争中,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在陈伯达等人的逼迫下含冤而死。阎红彦的死,使云南的派性斗争进一步加剧,也使周兴成为云南最大的批斗目标。

  在那些日子里,“炮轰”、“火烧”、“打倒”的巨幅标语布满了春城的大街小巷。今天这派来“抢”,明天那派来“劫”,周兴被造反派拉去批斗百余次。批斗的名目越来越繁多,形式也日益升级。有一次周兴被拉到大庭广众下去批斗,被批斗好几个小时,还不许喝水、吃饭和解手,身体日渐衰弱的周兴终因支持不住而昏倒在地。还有一次,造反派拉他去批斗,逼他交代所谓叛徒问题。不交代、不承认,就对他实行车轮战,甚至拳打脚踢。周兴有一副硬骨头,他宁愿经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

  1968年8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谭甫仁任主任,周兴任第一副主任。

  周兴被“结合”进省革委会,需要提及一个小小的插曲。那是在云南成立省革委会前夕,毛主席要接见来北京办学习班的云南代表。那天,毛主席来到接见大厅,环顾四周,突然问:周兴在哪里?于是站在人群边上的周兴被推到毛主席面前,只见毛主席把周兴拉到自己身边,对随行的摄影师说,我和周兴照张相。毛主席这一特殊举动,在当时就是支持周兴的信号。

  1970年12月,谭甫仁遇刺身亡。为了破案,周兴找来了曾任总政保卫部长的军区副政委蔡顺礼,又把曾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老保卫赵苍璧借调来破案,加上周兴,共有三位老保卫参与破案,但终因案情的错综复杂和派性的干扰而未能使案件及时侦破。面对这种情景,周兴几乎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于是,他请示中央派人来云南主持工作。然而中央却明确指示,由他主持云南省的工作。

  直到1978年6月,专案组才写出了结案报告,认定谭甫仁夫妇被害系保卫干部王自正一人所为,既没有林彪反党集团插手,也没有同伙配合。

  1971年夏,周兴被任命为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政委和云南省军区第一政委。在此前的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兴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云南工作的时期,是周兴在政治生涯中达到顶峰的时期。

  和在山东省一样,周兴在云南省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全省128个县,他去过112个,每个县去过2至3个基层单位,终年积雪的高黎贡山,火一样热的西双版纳丛林,云雾缭绕的昭通地区,以及错综复杂的中越、中老、中缅边境,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地,他都要召开调查会,而且亲自作记录。每次下基层,他都十分注意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他告诫秘书,不要让下面搞特殊招待,不能接受礼物,吃饭要付钱。经常实地了解情况,使他对工作有较多的发言权。在周兴担任省革委会副主任时,省革委会决定进行“围海造田”,周兴对此表示不同意见,认为云南的可耕地很多,还有不少土地荒芜,这样去围海造田,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破坏自然环境。虽然周兴这个意见未被接受,但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在云南省的十年,周兴既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的人祸,又碰上了东川大塌方和几次地震天灾。晚年的周兴有一种紧迫感,他工作起来总是夜以继日。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早饭后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晚上经常工作到12点半,有时甚至要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每日工作时间达12个小时以上。秘书劝他注意身体,早点休息,他却风趣地说:“我是数石头的人了(江西俗语,意为年事高了),现在不多做点工作,以后想做都来不及了。”

  (三)胸怀坦荡,高风亮节

  公安保卫干部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对革命忠诚,为党牺牲一切。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