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原新四军七师政治部副主任;他曾任军事检察院首任检察长,是我军军事检察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他协助张鼎丞检察长主持高检院日常工作,经历了“文革”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为共和国检察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传奇人物黄火星。
黄火星(1909B1971),江西抚州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41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那张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胜利者大合影”中,即195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我军高级将领的合影中,黄火星是其中仅有的三名中将之一。1971年4月27日,黄火星在京逝世,终年62岁。
2009年7月11日,是黄火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这一年的4月25日,黄火星同志百岁诞辰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各位领导,黄火星夫人傅霞等亲属,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了纪念大会。黄火星的二女儿黄力飞代表家属作了《永远的怀念》的深情发言。
“在我们的记忆里,父亲不仅是一位慈父,还是一位严师和挚友;是我们心中最钦佩、最敬重的人。”采访黄力飞时,她对父亲的自豪溢于言表。
为更深入了解黄老的一生,记者查阅了《中共党史人物传》里的《黄火星》一文,收集了黄火星的一些手稿和他的儿女们的回忆文章,到高检院翻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到“黄火星将军网上纪念馆”进行瞻仰,学习了他的传记和年谱。渐渐地,一位生动的、立体的“将军检察长”形象在记者脑海中形成。
一、走上革命道路(一)参加红军
黄火星出身贫苦,家境艰难,甚至连自己的具体出生地、原名都不知道。根据他1953年写的《自传》记载,他1909年7月出生在河南,原姓陈。因军阀混战、连年天灾,一家无以为生,在他7岁那年,父母被迫带着他和弟弟逃难到江西景德镇。后来因为生母突然病故无钱安葬,父亲只好忍痛将他卖给了当地的黄姓瓷商当养子。
从8岁起,黄火星便在养父与他人合营的烧瓷工厂中当学徒,仅在10至11岁时,读过两年私塾。悲苦的身世,艰难的世道,使黄火星逐渐滋生了反抗思想。
1929年初,黄火星与共产党员余金德等人结为好友。在余金德等人的启发教育下,黄火星开始接受革命的启蒙思想。
1929年端午节,黄火星参加了由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景德镇工人“雄黄酒”罢工。罢工持续了一个多月,反动政府最后不得不下令释放被捕的工人,并答应了工人们改善伙食的要求。罢工取得胜利,使黄火星受到很大鼓舞。1930年春,党发动工人开展反“春荒”斗争,黄火星也积极参加这次斗争。当年7月,红军第二次打下景德镇,公开成立了景德镇苏维埃政府,余金德任主席;同时还成立市总工会,黄火星任总工会青年部宣传员。其间,他参加了反帝拥苏大同盟、革命互济会等。后红军撤离,国民党反动派又占领景德镇,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火星随总工会纠察队转移到乐平众埠街,加入浮梁游击大队,担任宣传员兼司务长,从此参加了红军。11月,在余金德等人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黄火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积极要求进军校学习。1931年1月,经组织批准,黄火星如愿以偿,进入赣东北特区葛源军政学校学习。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挂牌的军校。在校期间,黄火星聆听了方志敏、薛子正等同志的报告和讲课,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军事知识,思想觉悟和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好学进取的黄火星每次测验都在前一二名,受到学校两次奖励,先后担任过团小组长、支部书记和校团委委员,并经该校教育长薛子正等介绍,于1931年4月转为共产党员。
耳濡目染,方志敏等学校领导那种和蔼朴素的作风、坚定无畏的精神以及谦逊廉洁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黄火星,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和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