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四十三)
2018-12-17 18:23:00  来源:中国检察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纪实访谈录

  长期做党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让周兴成了一个神秘人物。毛主席把他称做“无产阶级的宝剑”。他注重调查研究,建议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并将“调查研究”列为检察机关的三大业务之一。

  在当时的环境下,周兴一直强调“办案质量”。他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说:

  第一是抓办案问题。主要是解决怎样才能把案子办得更好、更正确的问题。要求每个省都能搞一些典型的错案、漏案,以便从中总结出一些典型经验,使今后把案子办得更加细致、踏实。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国家要出版纪念国庆十周年丛书,包括检察工作内容。周兴借此机会,搞了一个十年检察工作总结。总结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检察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是我国检察工作的根本方针、政策、路线、领导问题,也就是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第三部分是我国检察工作的业务建设,包括批捕、起诉、出庭、自行侦查、劳改检察、社改检察、人民来信来访、军事检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工作、检察委员会等十个方面;第四部分是我国检察工作的思想组织建设。

  当时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地位很高,但周兴则希望能调到基层工作。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是个老同志,很需要周兴这样有经验的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多次挽留,但周兴态度很坚决。两年后,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将他调到山东省委工作。

  四、封疆大吏的艰难岁月(一)在山东的日子

  周兴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后,分管农业。刚来山东,正遇上该省连降暴雨,洪水泛滥,灾情十分严重。周兴乘坐一辆吉普车,日夜兼程,到各县各村实地视察灾情,把救灾的粮食和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当他得知徒骇河流域积涝严重时,为解决排涝问题,不顾危险劳累,带领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从上游察看到下游。经过几昼夜的跋涉调查,终于找到沿河淤塞最严重的几个地段,他当即作出了“爆炸排涝”的决策,使洪水迅速被排除,灾民很快种上了庄稼,恢复了生产。在抗洪救灾阶段,由于饮食粗劣,加上多日的疲劳,周兴的腿肿了,眼熬红了,还起了痔疮,但他硬是坚持工作了几个月才从灾区返回。

  周兴发扬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一有时间,不是往自己蹲点的地方跑,就是往各地农村基层跑。全省108个县,他去过106个,而且每个县都去过2至3个区和3至5个村。下到县里,他一面听县里领导汇报,与他们讨论研究工作,一面下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找群众召开座谈会,到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每次听汇报或召开座谈会,除秘书作记录外,他还要亲自作记录。这样的记录本,加上后来在云南省工作所记的,足有四五十本,可惜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至今荡然无存。

  周兴下基层,始终保持着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甘共苦。在灾区视察时,他和群众一起吃红薯面糊糊和菜窝窝头。在重灾区惠民县的一个村子里,他和群众一起吃黄樨草籽面做的窝窝头。这种窝窝头十分难吃,陪同来的县委书记劝他回机关食堂就餐,他十分严肃地说,群众能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吃?周兴下基层蹲点,为减轻下面的负担,常常自带行军床,自己开伙,偶尔到机关就餐,决不喝酒,而且照价付款。周兴下乡,专往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跑。由于这些地方路面条件差,吉普车常陷入泥泞之中。一次,吉普车深深地陷入泥坑里,牛拉,人推,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出来。随行人员有些泄气,周兴却笑着说:“这是调查研究中的调查研究。”见大家不明白,他解释说:“不亲自体会,能知道行路难吗?能知道乡间公路迫切需要改造吗?”

  长期从事政法工作的实践,使周兴养成了尊重事实的优良品质。但在当时,他却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1962年,全国的经济处于调整的困难时期,但党内仍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偏向。一次,毛主席到山东视察工作,在火车上与周兴谈话。当毛主席询问山东的农业产量时,周兴说,山东今年遭受风灾减产,粮食产量只有30亿斤,与其他领导汇报的40亿斤相比一下子减少了10亿斤。毛主席对此非常不高兴,认为周兴是低估形势,刮减产风。在一次领导人会议上,毛主席点名批评他:有人刮风,此人就是周兴。当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在一次会上传达毛主席的指示时,只说毛主席批评有人刮风,而未讲周兴的名字。周兴当场就进行补充,说毛主席指的就是我。这件事,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周兴反对毛主席的“罪证”。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