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四十七)
2018-12-17 18:24:00  来源:中国检察出版社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二)“猛子政委”

  1931年4月底,从军政学校毕业后,黄火星被分配到弋阳第四游击大队任政委。7月,游击大队并入贵(溪)余(江)万(年)游击纵队。

  1932年2月,贵余万游击纵队改编为赤色警卫师第一团,黄火星担任过该团共青团团委书记兼俱乐部主任。5月,江西省委指示赤色警卫师积极配合余江邓家埠一带的地方暴动。由于组织不严密等原因,暴动失败,师长祝荫龙牺牲。

  黄火星根据师政委的指示,就地收容200余人陆续送过信江。之后,他又收容了150多人。因敌三十六师清乡搜索,封锁了信江,部队无法过江。黄火星率领这支部队艰苦转战两个多月,冲破敌人的三次包围,绕道回到赣东北苏区,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这次难忘的经历,使黄火星独立带兵打仗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之后,在横峰葛源,他带的这支队伍被临时编为红军独立第十团,他任政委,没有团长。他率部在横峰莲河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截击敌人由信江运往浙江的枪支弹药船,曾迫使敌人赵观涛部一个连投降。部队陆续扩充到200多人,并逐渐有了较好的武器装备。同年11月,该团受编于红军第十军八十二团二营五连,多余人员被编入其他连队,黄火星暂任五连政治指导员。在赣东北期间,黄火星参加了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黄火星被任命为三十三师九十五团政委。之后,红十一军渡过信江进入中央苏区。1月下旬,在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会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红十一军首战光泽,继而折回金溪打击敌三十六师。黄火星在每次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勇猛冲杀,被称为“猛子政委”。

  1933年4月,组织上调黄火星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时为第四期,他担任上干队党总支副书记。7月间,他被调到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期间,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中央红军(时称东方军),进入福建宁化、长汀一带作战。为配合作战,第三军分区所辖武装由彭德怀、滕代远就近指挥。东方军首先取得攻打宁化泉上战斗的胜利,使宁化、清流、归化、建宁连成一片。

  在东方军胜利的鼓舞下,黄火星独立率领第七团,将进攻永上店等地的童子兵击溃,并追击50里。随后,又集中分区武装将军阀卢兴邦所控制的童子兵五十八师联防总部彻底打垮。特别是马家庄一仗,毙敌150余人,扑灭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7月底,第三军分区由宁化城关迁驻清流县,黄火星兼任清流县委书记。11月,军委任命张金发兼任归化警备区司令员,黄火星兼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负责指导供给兵站和医院的工作。

  1934年1月7日,张金发、黄火星率领分区武装攻克归化城,随即将第三军分区移驻归化城。黄火星在城内设立了东方军后方医院和供给兵站,安置了千余名伤员,兵站储存了大批布匹、机器等物资。不久,张金发因战斗负伤,黄火星又兼任司令员。

  (三)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长征后,根据苏区中央分局的指示精神,分区武装改编为杭代独立营,黄火星担任政委,先后在永定、上杭坚持游击战。

  1935年春,国民党发动了对闽西的第一次“清剿”,叫嚣着要在3个月内“肃清”红军游击队。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经张鼎丞和方方同志提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5月,闽西南党组织在永定赤寨召开了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地区第一次党政军会议,黄火星出席了会议,并当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将杭代独立营改为七支队,黄火星任政委。

  9月,国民党发动了对闽西的第二次“清剿”,采取残酷的烧杀抢抓移“五光”政策,企图困死红军游击队。为扭转被动局面,上级党组织将黄火星调往永定担任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他一面抓紧对县委和独立营进行整顿,一面扭转过去“左”的政策,实行分散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在那段异常艰苦的日子里,黄火星和游击队员长期隐蔽在深山密林中,以山岩洞穴为房,野菜竹笋当粮,还要时常与“清剿”的敌人战斗、周旋,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苦。黄火星用实际行动和乐观主义精神去感染和鼓舞大家。

  1936年1月初,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上杭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对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了改组,黄火星仍当选为委员。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