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做党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让周兴成了一个神秘人物。毛主席把他称做“无产阶级的宝剑”。他注重调查研究,建议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并将“调查研究”列为检察机关的三大业务之一。
长征初期,周兴以国家保卫局特派员的身份到红一军团工作。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对周兴说: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派你去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红一军团的保卫工作,保卫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到任不久,周兴即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保卫局副局长,局长是罗瑞卿。
1934年底,红军抵达乌江南岸。这时,周兴被调到中央军委干部团任特派员。干部团是直属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的。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周兴作为特派员主要负责部队的安全保卫工作,接受“双重领导”,既受干部团首长的领导,又受国家保卫局的领导。具体任务有三:一是保卫好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的安全;二是抓俘虏、审俘虏,为部队行军打仗搜集情报;三是保护好几“老”,即董老(董必武)、徐老(徐特立)、谢老(谢觉哉)等。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攻占了遵义城,党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期间,周兴奉命担任会议外围的警卫工作。当时遵义城不大,但红军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城内由红军主力部队控制,而城外却有好几股土匪,经常滋扰治安,横行乡里。这些土匪听说中央红军来到遵义,认为红军携带的行李、辎重和钱粮一定很多,有“油水”可捞,再加上红军长途征战,人困马乏,没有多少战斗力,在开会的前两三天,土匪武装几次来犯。为使会议不受任何干扰、破坏,周兴和警卫连的干部、战士在会场附近察看了地形,选择制高点布置了岗哨。那几天日日夜夜,周兴几乎没有睡觉,到处巡逻检查。土匪一出现,警卫连就立即迎头痛击,连续击退了土匪三次进犯。事后,干部团领导向中央军委领导作了正式汇报,周兴受到了周恩来的表扬,说他们为保卫遵义会议立了一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挥下,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移师北上,进入四川的天全、芦水、宝兴。路上人烟稀少,敌人的追兵已被甩掉,打仗的任务不多了。可是,面前又出现了一个自然界的“敌人”,那就是“雪山”、“草地”。
1935年6月,周兴随干部团翻越了海拔四五千米的夹金山。8月,在四川松潘县艰难地走过了杳无人烟的草地。刚刚30岁的周兴,本来身强力壮,但这个时候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一路上行军、打仗,保护几个“元老”,还要做群众工作,抓俘虏,搞情报,休息时间甚少。红军的生活供应十分困难。开始,每人每天半斤粮食,以后减为二三两。过草地的时候,粮食已经吃光了,只有挖草根吃,把皮带解下来煮着吃。药品基本上没有,脚划伤了,找点红药水都很难。往往走几十里路见不到一个村子。沼泽地深浅莫测,只能用木棍探路,探一步走一步。有不少人就在过草地时身陷泥泽,再也没有爬起来。
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周兴得了肺病。刚过草地就发高烧、吐血。有几天时间,他躺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昏迷不醒。当地有个中医,给了点中草药,周兴喝下后,出了一身虚汗,烧逐渐退了。可是痰中仍夹有血丝,咳得比较厉害。医生说,是肺上的毛病,需要慢慢调养。一天,董老、徐老来到周兴的床前,叫警卫员送来十分珍贵的礼物——一只羊腿,吩咐炊事员给周兴熬点羊肉汤喝,周兴感动得落了泪。
周兴的病还没有好,走不动路。干部团首长决定派一副担架,抬着周兴上路。周兴在担架上心情很不平静,想了很多,自己出身贫苦,跟着共产党才有了出路,十年来尽管道路坎坷不平,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痛苦。从江西经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多么不易啊!现在自己一病不起,首长、同志们的关怀、照顾,感人肺腑。曙光在望,再咬牙坚持一下,就快要到达目的地——红军陕北根据地了。思来想去,周兴下定决心,跟着红军走下去。
有的同志好心劝周兴说:“周特派员,能不能让我们找一个可靠的老乡家,安排你住一段时间,给你养养病,再留个警卫员照护你。等你病好了,再去追赶部队。行不行呢?”
“不行!”周兴毫不迟疑地回答。
“为什么?”
“我是红军的人!离开了红军,活着还有什么用?!”
望着周兴那张严肃而恳切的脸,谁也不敢再劝了。于是,周兴继续在担架上行军。说来奇怪,周兴并没有吃什么灵丹妙药,在过六盘山的时候,却出现了奇迹,他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久,他的体力逐渐恢复,可以丢开担架,自己拄着棍子,慢慢跟着部队走。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