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三)
2018-12-06 10:42:00  来源:检察日报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此时的蓝公武勤奋能干,才思敏捷,可谓年轻有为,他采写的政治新闻简练而活泼,使《国民公报》大为增色,以至于徐佛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这位有“中国三少年”之一美誉的蓝公武,时年蓝公武28岁。婚礼由梁启超主持,参加婚礼的“来客将近千人”,蓝徐婚礼可谓“极一时之盛”(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到最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人们企盼一个民主共和的社会。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创立了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个政府于1912年4月迁往北京。清帝退位后,民国成立,初步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北洋军阀、黎元洪三方的鼎足之势。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利用梁启超的声望(彼时仍在日本),于1911年11月16日任命梁为内阁司法副大臣,梁虽未接受,但与袁已有函电往来,表明联袁意向,梁很清楚,自己并无单独扮演主角的实力,只有与袁世凯这样的旧官僚、旧军阀也就是实力派合作,才有可能主导历史进程。

  12月19日,蓝公武致信梁启超:“推测其意,(袁世凯)所以仰望二先生(指康梁),一欲借二先生以搜罗人才,挽回言论,一望二先生联络华裔,整理财政。”袁世凯对康有为,“颇惧南海先生,未来权在其上,故尚踌躇未决”。对梁启超则“深愿其归国,且有副大臣不愿,则以大臣与之之说”。蓝公武的分析比较合乎当时的实际。袁世凯还经过李家驹向蓝公武传达联络康梁、资助经费之意。

  (三)与袁世凯的是非恩怨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掌握实权后,千方百计胁迫国会改变《临时约法》关于内阁责任制的规定,以图扩大总统权限,伺机复辟帝制。蓝公武在看穿了袁世凯复辟的企图后,在《庸言》(1912年12月由梁启超等人在天津创办,并担任主笔,蓝公武为本刊主要撰稿人)上发表《大总统之地位及权限》长篇文章,批评袁世凯的政治阴谋。文章系统考察和论述了当时世界各国民主宪政制度下的总统权限,结合中国刚刚结束清朝帝制的具体情况,认定同临时约法相似的法国式的、以总统虚位为特点的内阁负责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大总统专权”或“帝制自为”的危险,否则“欲改行总统制,则后祸不可胜言”。

  袁世凯上台伊始,鉴于梁启超对统一、共和、民主三党有绝对影响力,遂极力想促成梁将三党合并成一大党,以图在国会中压倒国民党,而梁启超等也都一度对袁氏心存幻想,几次提出“拥袁”政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袁世凯从善后大借款中拨出160万元作为梁启超的活动经费,力促其将统一、共和、民主三党联合组党。

  1913年5月29日,统一、共和、民主三党举行全体在京党员大会,宣布三党合并,改组为进步党,梁启超在分得大借款的一点残羹冷炙之后,“闻者色喜”。而蓝公武却在《庸言》上著文《论大借款》,指出:“盖大借款鸩也。饮鸩以医疾,则疾未医而人已毙矣!”同时表明:“我之反对大借款非反对其事也,实反对以今日之政治,以今日之财政而欲大借款耳。”“故我尝谓大借款不成,中国以财政困难,时局或有革新之望;若一旦借款告成,则中国从此沉沦于腐败之中,而亡无日矣!”他指责:“今日望借款之成者,无非欲分其余耳?”蓝公武的这篇政论文章同袁世凯大唱反调,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袁世凯十分尴尬。

  191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中午,蓝公武正在国民公报报馆排版间挥汗如雨地工作,突然一群暴徒闯了进来,一进门就大打出手,叫喊着要蓝公武出来算账。年轻气盛的蓝公武站起来要同他们论理,徐佛苏赶紧上去把他推走,说:“去!去!你个伙计懂得什么?快去给各位大爷沏茶!”这伙暴徒一点也没看出这个穿着背心的年轻人就是蓝公武,竟在眼皮底下把人放走了。他们找不到蓝公武,就把报馆乱砸一通,呼啸而去。

  事后,徐佛苏去找袁世凯说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推说不知此事,还把京师警察厅的人找来大骂一通“失职”,下令以后要好好保护报馆,并答应给《国民公报》拨款1.7万元补偿损失。为了对蓝公武“恩威共济”,“引为己用”,事后不久,袁就传谕接见蓝公武。见面后,袁世凯向蓝公武讲了一通“艰难为国”的“苦衷”,勉励蓝公武“体国公忠,前途无量”,还请他为自己赏识的世界强人威廉、大彼得、明治三人撰写传记,供他参考。蓝公武为大总统“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承诺了袁世凯交给的写书任务。蓝公武从此身价百倍,砸国民公报报馆事件不到一个月,刚诞生的国民参议会的名单上就出现了蓝公武的名字,是袁世凯亲自指令江苏省督军李纯“选举”蓝公武当选参议员。他的月薪一下子也增加到400元。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