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从梁启超麾下的研究系主要成员到共和国最高检察署领导人,蓝公武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一方面表明他对于中华民族走向的不懈探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共产党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题记
1949年9月,和平解放不久的北京城充溢着祥瑞之气,秋夜的中南海,怀仁堂常常是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最高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代表,紧锣密鼓地磋商着新政府机构组成人员的重大事宜,准备迎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议及即将建立的最高人民检察署的负责人选时,大家斟酌再三,除了确定罗荣桓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和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李六如任副检察长之外,还确定了另一位副检察长人选,他就是以刚直和气节闻名的无党派知识分子——蓝公武。
20世纪20年代以前,蓝公武是一位著名的报人,早年属于梁启超门下政治流派,此后既和国民党毫无瓜葛,也和共产党并非同侪。这样一位旧知识分子,为什么能被选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这一要职呢?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给蓝公武的一封信或可让我们侧面了解这位民主人士在我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
1948年4月,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经晋绥到达河北平山县陈南庄时,听说蓝公武在北岳行政区公署工作,遂派车函请蓝公武。信上说:公武先生:
三十年前,拜读先生在《晨报》及《国民公报》上的崇论宏议,现闻先生居所距此不远,甚思一晤,借聆教益。兹派车迎候,倘蒙拨冗枉驾,无任欢迎。敬颂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七日于陈南庄
毛泽东所说30年前拜读先生崇论宏议,是指蓝公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在《国民公报》连续发表的多篇政论。这些政论发表在《国民公报》这样一份具有广大读者的报纸上,极大地促动了五四运动的迸发。
蓝公武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早年曾是梁启超组建的宪法研究会(通称研究系,由进步党改组而成)主要成员。从研究系主要成员到共产党员,蓝公武一生所走的曲折道路,一方面表明他对于中华民族走向的不懈探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共产党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蓝公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追随者的代表人物,和当时许许多多苦苦探寻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从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和个人的坎坷经历中,深谙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并在抗战胜利后面临两个中国之命运决战前夕,毅然进入解放区,先后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北岳行署民政厅厅长、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长,以党外人士的身份为新中国的成立献策献力,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署副检察长。蓝公武走向共产党走向革命,完全是他进行历史性选择的结果。因而,新中国领导人对于这位共和国检察署副检察长人选的确定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激扬文字反对帝制
(一)东渡日本
蓝公武祖籍广东大埔。父亲蓝国祺在太平天国运动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加入太平军,曾转战闽、赣、苏、皖,并小有军功,当上了太平军管军需的小官——“排尾”。后来太平天国失利,部队被打散。蓝国祺在江苏吴江县同里镇安顿下来,隐瞒身份,受雇在一家周姓豆腐店里当伙计。老板欣赏他精明能干,把独生女周寿玉嫁给了他。他们在1887年1月23日(光绪十二年腊月三十)生下长子。蓝国祺给儿子起名公武,字志先,意思是让他立志继承先人(太平军)的大业。岳父母去世后,蓝国祺从吴江迁到苏州开一杂货铺度日,生意勉强过得去。
蓝公武刚一懂事,就时常从父亲那里听到太平军的故事,接受了不少排满思想。他7岁进私塾读书,聪颖过人,过目不忘,深得私塾先生的钟爱。苏州大户张举人家子弟张东荪和蓝公武同岁,张家很想找一个聪明的孩子做伴读,以促进张东荪的学业,蓝公武被选中,于是他这个平民子弟得以进入举人府的家塾。从此蓝公武和张东荪成为好友,后来两人一同考入教会学校,一同去日本留学,一同开展社会活动。然而造化弄人,后来两人在政治上发生巨大分野,以至于张东荪于抗美援朝期间被控向美国人泄露国家机密而被最高人民检察署法办,而当时蓝公武是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这样的经历可谓充满了戏剧性,让人欷歔。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晏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