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今生缘分到此,我们后会有期
2020-05-28 15:59:00  来源:检察日报

  重生忌死,死亡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避讳的话题。日本影片《入殓师》却将镜头对准直面逝者的职业,将这个沉重话题讲得温暖而温柔。大处着眼,微处落笔,该片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扎实的故事讲述和无痕迹的演员表演,最终获得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正是通过这部影片,一个不为人熟知的职业——入殓师,走入人们的视野。

  该片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主人公大悟原是乐团大提琴手,乐团解散后与妻子返回老家寻求发展,一个偶然机缘转职入殓师,在往生者入棺前,帮助整理外观,让其整洁入棺,安心踏上另一段旅程。这是一份需要对生命保持敬意与尊重的职业,片中重点展示了大悟为五位往生者送行:性别认知障碍者、独居老人、家庭主妇、澡堂老奶奶、幼年时抛弃他的父亲,从陌生人、身边人、亲人关系的递进,大悟也从隐瞒、排斥,最后接纳、融入到职业中,最终完成其与父亲、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当大悟轻轻抚摸他们的面颊双鬓,为他们擦拭身体,他的双手温柔地握着往生者的双手,失去亲人的家人内心该是十分踏实安然的。在这样一个个无声动作里,每一个观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感同身受。我们可能是那个独居老人,可能是那个家庭主妇,甚至是那个辜负亲人情感的父亲,但生命之门关闭之时,若身边有这样一位专业入殓师为我们穿上喜欢的长筒袜,抹好漂亮的口红,系上最爱的丝巾,成全自己用最美的样子离开,所有悲欢是不是都成为过往了呢?既然死亡无法避免,有时甚至猝不及防,把自己或最爱的人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该是这世上给予往生者的最后一道亮光。

  《入殓师》的英文译名为《Departure》,“Departure”既有“离去”之意,也有“出发”“启程”之意,十分契合主题。入殓仪式,是对往生者的送别,也是对生者的审视和告慰。该片英文海报印有一行小字:“Thegiftofthelastmemories”。那最后一道光不仅闪现着往生者最美的样子,同时也照亮了生者的想念,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最后也是最好的礼物么?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创伤生活,有着无法言说的疼痛,只有黑暗里经常与内心的疤痕对话,学着与世界和解,最终与自己和解。有了入殓师,往生者以最安然的样子与你相对,你的泪目充盈着难舍,内心的疼痛是不是可以缓解一下呢?还有往日里的怨恨惧怕,甚至受到的伤害,是不是也随着这次告别都放下释然了呢?影片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死亡,内心的温暖油然而生,明白了在生命尽头也可以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死者入殓,遗孀上前亲吻告别,看到口红印在了死者面颊,她忍不住大笑起来,随后其他女眷陆续上前亲吻,留下错落凌乱的红色,女人们抱成一团大笑,笑着笑着眼睛又湿润了……这个桥段显然带有鲜明的日本文化印记,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影片中的男主角曾是大提琴手,内心的温柔或许是社长第一次见面所说他有做好入殓师的缘分吧,他与妻子在老屋轻谈,与社长同事在公司聚餐,以及最后送别多年未见的父亲,每个情节关键处他都会拉起琴,琴声低回,诠释着他对“死亡”的接受,也阐述了电影“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程”的宗旨。大悟的扮演者正是曾三次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本木雅弘,加上大师久石让的精彩配乐,尤其主题曲《Memory》贯穿全片,在镜头触及不到的地方,展现主人公一系列心理变化,通过听觉烘托影片主题得到更完美展示。

  “在这里呆得越久,我就越是相信,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我能作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把他们送走。”老殡葬工最后的话,或许就是为另一段旅程所作的序言吧。

  今生的缘分就到这里了。就此一别,我们后会有期。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