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生涯(完)
2018-12-20 09:35:00  来源:中国检察出版社

  以史学的严谨、文学的笔触,记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卸任副检察长的工作生涯,再现了他们对检察事业殚精竭虑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检察脊梁,人生楷模”。读懂他们,从某种意义上,就读懂了共和国的检察史……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张苏

  最让孙振镛震撼的是张苏身患癌症时,仍然想着“替国家省钱”。

  1987年,张苏被检查出身患癌症。高检院的领导对张苏的病情十分关心。

  孙振镛回忆:“当时的检察长刘复之多次指示,对张老的治疗,你们要积极想办法,不要顾忌钱,该用的药都要用。恰在这时,有人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生物制品,据说对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我们到研制单位作了详细了解,购回给他服用,经一段时间观察,虽然病情还在发展,但疼痛却大大缓解了。这足以使我们感到欣慰了。可这种药物昂贵,每天需要二三十元钱。张老住院后,医院使用的一些配合治疗的药物已是自费,再自购这种药,负担很重。我们私下议论,准备向院里领导请示,报销部分药费。不想,这件事被张苏同志知道了。他很生气,严肃地对我说:‘吃药的问题国家有规定,我们要按规定办嘛!自己要吃的药,为什么叫机关报销?如果要报销,你这个药我就不吃了。’”

  对于下属和身边的人,张苏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论是秘书、司机还是服务员,都平等相待,从不摆官架子。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

  张苏身患癌症住院期间,由一个叫小徐的姑娘护理。这个农村来的姑娘,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只是文化程度低一些。张苏鼓励小徐,叫她读些书,看些报,长知识学文化。他还叫人从家里找来些书给她看,对她说:“文化低不要紧,只要肯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但小徐看到老人那日渐消瘦的身体,不忍心再打扰他。张苏察觉到了,就对她说:“你不要不好意思,有不懂的就问我,我教你。”一次,孙振镛走进病房,见这一老一少扎在写字台前。走近一看,原来告诉小徐这几个字的写法、笔顺、读音,又给她讲解这几个字的含意,直到小徐都懂了为止。看到此番情景,孙振镛的眼睛湿润了。谁能想到,一个病魔缠身,不久将离开人世的人,还在关心着一个普通农村孩子的成长进步,教她写字读书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大地爱得深沉。”对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张苏总是念念不忘,而对于革命老区的群众,他更是时刻不忘。

  1982年张苏专程去石家庄地区灵寿县麒麟院看望那里的乡亲们。抗战时期他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任职时曾在这里住过。当他看到解放30多年了,这个革命老区还没有安上电灯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面对这片他曾战斗过的土地,面对淳朴而热情的老区群众,面对他们期待的眼神,此刻,曾经无比坚强的张苏忍不住热泪盈眶:“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对不起根据地的父老乡亲。”

  后经张苏多方联系,这个地方终于安装上了电灯。

  张苏去世前,没有给亲友们留下只言片语。就是对他的老战友,厮守了几十年的老伴齐淑容也没有说上几句话。然而,对张家口,对蔚县人民,已经身患癌症的张苏不顾年高体弱,还到两地去看望那里的群众,了解那里的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情况,并作了整整40分钟的讲话。这40分钟的讲话饱含了张苏对老区人民的无限深情。

  孙振镛回忆,张苏在晚年常说的几句话是:“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不能担负工作了,但并不等于无事可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晚节,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别的干不了,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应该做,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应该做,用自己的言行反对不正之风还是应该做。”

  为此,他为高检院的老干部写了一个条幅,挂在老干部活动室内: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高检院的老干部们都说,这个条幅既是对离休干部的要求,也是张老自身的写照。

  1988年7月22日,张苏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党中央对张苏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政法战线杰出的领导人。

  虽然已是87岁高龄,虽然他曾告诉周围的人不许掉泪,但是,在北京,在张家口和蔚县,在张苏战斗过、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许多熟悉他的人得知消息后还是忍不住流泪了——为这位可敬的前辈,为这位可爱的老人。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