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学刚
朱师傅是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老驾驶员,他全名叫朱万银,1991年他刚满19周岁,应征入伍,到安徽大别山地区当兵。大别山是革命老区,条件非常艰苦,有“三个蚊子一盘菜”之说,但朱师傅出生农村,凡是吃苦的事情,他都争着做、抢着干。
三个月新兵集训结束后,他被分到英雄部队去学驾驶半年。他说,那时候,部队对学驾驶要求非常严,理论知识、操作实践、车辆修理都要学习过关,要经历山地、城市、雨天丘陵地带等不同路况的训练,每一个动作细节要求都非常严格。比如,握方向盘,左手半握拳放在方向盘的“上午九点半”位置,右手半握拳放在“下午四点半”位置,打方向盘时要满打满回、快打快回……如果错了一点点,师傅就用柳条打手,他们的手经常被刷出一道道血痕。如今,常坐他车的干警如果细心一些都会发现,朱师傅的每一个驾驶动作都可以作为样板来模仿。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朱师傅牢记部队驾驶训练时的要求。6个月后,因学得勤奋、练得认真,每次测试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而被团部选中,成为团部司机,后又被师部选为小车班成员。
“给团部、师部首长开车,那肯定不能马虎。检察院是半军事化的政法机关,用车的同志大多出去办案子的,当然也不能有半点闪失。”朱师傅经常这样说,“如果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就不配做一个军人,如果开车出事故了,就是给英雄部队丢脸,也对不起首长十多年的教导和培养……”朱师傅每次谈起部队,都滔滔不绝。
2002年刚到淮阴区检察院那一段时间,全院只有两辆办案用车,他整天和车泡一起,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但他以军人的坚毅和忍耐,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只要工作有安排,只有车等人,从没人等车。转业至今,朱师傅到淮阴区检察院转眼已经18年。这些年来,他先后开过院里桑塔纳、帕萨特、囚车,算一算大概换了有五六辆,总行程不下于100万公里。但不管开什么样的车,他都一直保持“零事故”。
十多年的军队司机经历练就了他扎实的驾驶基本功,朱师傅开车的技术可用精湛来形容,坐他驾驶的车,转弯、变道、加速、停车,都非常的平顺,干警都觉得,坐朱师傅的车是最让人放心的,跑长途在车上睡觉最安稳。朱师傅不仅会开车,会修车,并且非常热心。当干警自驾的私家车遇到异响什么的,朱师傅只要开上一圈,就知道哪里出了毛病,很多时候根本不用去汽车修理厂,朱师傅就给解决了。
年近天命之年的朱师傅,为了把近三十年的驾驶经历作一个总结,识字不多的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撰写《浅谈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的安全驾驶》作为申报“汽车实习指导驾驶高级技师”的论文。当五名评委看到朱师傅自己总结的“机油燃油冷却液,转向制动喇叭嘴。仪表风扇和皮带,牵引雨刮和轮胎。灯光照明好不好,传动轴帽牢不牢,只要上述都良好,才能安全不抛锚”驾驶前检查顺口溜时,都频频点头,连声叫好。
“这一辈子,把车开好是我的目标,保证检察办案安全行车,就是我揽瓷器活的金刚钻。”朱师傅朴素的话语里,是一名军人的自信、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