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爆款反腐剧,一文告诉你为啥大家都追《人民的名义》
2021-09-17 09:31:00  来源:南京晨报

《人民的名义》播出至今已成为现象级大剧,大部分评论以赞为主,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尺度和所反映的问题切中很多现实层面的要害,而这部戏最出彩的地方,是用细节和真实的事件,“一笔一画”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官员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生态圈:剧中廉洁奉公的好官,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官僚习气和自身的弱点,剧中腐化堕落的贪官,也有他真情流露场景和鲜为人知的心理动机……在作品题材最容易浮于表面、走向说教的情况下,《人民的名义》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面孔和鲜活的人物群像,对官员腐败背后根源的探讨颇为深入,剧中多次提到的“政治资源”、“汉大帮”、“秘书帮”,纵深起来甚至依稀可见历史上“门阀政治”的影子。

官场众生相 立体丰满

作为北京人艺的资深演员,吴刚肯定没想到达康书记这个角色让他又火了一把。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李达康?除了吴刚前期深入的准备和精湛的演技以外,剧作本身对李达康的人物设计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一心只想干事的市委书记,李达康耿直果断雷厉风行,可以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实干派”,但同时,他也不是一个完人,剧中一些小细节可以看出,他深谙官场之道,在几次危机关口都依靠自己的官场“世故”化险为夷:在大风厂“一一六”事件当晚,一心想拆厂的李达康最终审时度势,不仅听取了陈岩石的忠告,还在第二天一早在省委书记沙瑞金面前“加了印象分”,并让“政敌”祁同伟甘拜下风;在遇到检察院拦车并将自己前妻带走的时候,李达康的表情基本可以解释成“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当他了解了侯亮平的背景欧阳菁的问题后,又很快地释然……每一次的纠结与挣扎,基本都能体现李达康的政治目标与他内心人性之间的斗争,但这一切又显得合情合理,对于一个如此重视政治生涯的人而言,在这个位置,才能为一方百姓做更多的事情,也才是他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达康书记的耿直让人觉得可爱、他的缺点又让人感到亲切,他孤独没朋友又免不了让人同情,谁能拒绝这样一个立体、多面、各个方面总在逾矩但又合乎情理的人物呢?

李达康或许只是个代表,剧中的出场人物基本都带有复杂的背景和鲜明的个性,即便是已经流露出“腐坏”苗头的公安厅长祁同伟,你也能从他成长背景读懂这人的成长环境、价值取向,行为动机……于是,不管是步步为营的算计还是不顾身份地到敬老院刨地,这些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不少观众也会隐隐地“哀其不幸”。

除了贪官,剧中刻画的形形色色的官员,同样真实、辛辣。比如区长孙连成,不收礼也不办事,对百姓的要求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每天在家胸怀宇宙看星星,这种不作为的为官之道虽然没有直接的腐败,但同样在制造着社会矛盾。而孙连成的解释是,“不加工资也不给升职,凭什么干活儿!”这种功利为先的想法,真实反映了一部分官员的心态。

剧中精彩的官场人物刻画博得观众的普遍赞赏,以至于导演李路为迎合年轻观众、追求时尚元素,在剧中加入了大量无关主旨的年轻人感情线和生活戏,反而被网友评价“太尴尬”、不懂年轻人,戏称剧中的郑胜利“奋斗”线、陆亦可感情线、林华华卖萌线都是大杂烩凑热点话题,看得人想摁快进。

这一次,年轻观众想看的恰恰是“主旋律”,他们喜欢剧中的形象丰满的政治人物,想看达康书记怼人,沙书记谈话,育良书记开会,祁厅长打高尔夫,“哪怕每集加五分钟陈海躺在床上特写也行啊……”

-

揭露官场生态 尺度大胆

近年来,中央大力反腐,捅破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窝案、串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在一些地方,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式腐败?在《人民的名义》之前,可以说没有一部现实题材剧用如此的笔墨去揭露腐败以及腐败背后的成因。此前的大部分影视作品在这个问题上点到为止,多将腐败归咎于个人的腐化堕落。但是《人民的名义》开始探讨,如此大规模的“权钱交易”,到底是什么问题?

不难发现,在剧中刻画的这个政治生态圈里,帮派林立,党群丛生:仅仅在汉东一省,就有着“汉大帮”、“秘书帮”,而开篇作为引线的北京某部委的小官巨贪,也与汉东省京州市的副市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调到中央的赵立春,虽然未出场,就可以看到其在汉东党政各个要职所布的亲信,此外,还有祁同伟岳父与高育良,高育良与祁同伟之间错综的关系,这些好像是一张大网,编织起来覆盖着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为权力的不受控制和特殊行使权力做好了铺垫。

剧中以高育良和祁同伟的口,反复提及“政治资源”,高育良还义正词严地说:“什么政治资源,就是靠山!”这种依靠关系脉络提拔任用官员的政治生态,以往只能在借古喻今的严肃历史剧中看到,如今以现实题材直接呈现在荧屏上堪称大胆。

目前来看,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简直就是这种扭曲的政治生态下的一股清流。剧中的一个细节是,组织部门向沙瑞金汇报,与李达康相识于微时,曾在县委“搭过班子”的易学习,多年工作勤勤恳恳,但由于没有奉迎门派,一直不能得到提拔。而李达康内心对这种结党也甚是反感,从他确认侯亮平是否属于“汉大帮”后的态度转变便能看出,作为空降汉东的省委书记沙瑞金,从他用人的标准上也可以判断,他要打破这种裙带关系,打造唯才是用的政治生态。

反腐剧再热意义重大

在剧中,有不少引人深思的细节,比如反贪局长陈海的儿子“小皮球”告诉侯亮平,自己在学校想上场踢球就要给队长钱,而其他同学抄自己的作业也要给钱。在“小皮球”的眼里,这些已经非常正常,自己一旦打破这些规则,就不会再有同学跟自己玩了。

相似处境的还有李达康的妻子欧阳菁,剧作者借王大路的嘴说出了,欧阳菁不缺钱也并不想收这笔钱,但其他环节的人都在收,她不收这笔钱别人也没法拿……由此可以看出,腐败固然有个人的因素,但是,当权钱交易成为一个规则运作的时候,个人之力可能难以左右,而当腐败愈演愈烈,整个社会生态的异化也在所难免。

《人民的名义》记录了一部鲜活的官场现形记,让人看到贪腐之害,而敢于在大众荧屏上揭示腐败的真实,让观众看到的,则是对惩治腐败“刮骨疗毒”式的勇气。剧中,检察官侯亮平一段被网友广为传播的台词非常值得回味,也点出了全剧的主旨:“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害最后还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伤痛去消解,痛苦是在所难免的,就比如说,我们把一个个贪官都抓起来,以人民的名义将他们绳之以法,可是那些贪官给国家形象带来的伤害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必须由漫长的岁月去承担。是需要承担,但也不会因为痛苦就放弃治疗,刮骨疗毒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人们总会记住,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曾经经历何等的刮骨疗毒,又有多少壮士断腕。”

如果说反腐败将成为这个国家的铭记,那么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在这个春天一同追过的《人民的名义》,也会成为大众对反腐剧重归荧屏的一次共同记忆。

“《人民的名义》所引出的问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长期以来,文学界的观念是,作家远离了政治才能写好作品。其实是作家的政治情怀决定了自己的文学选择,有些人似乎是在谈与政治无关的话题,其实也是另一种政治情怀。而周梅森则是正面出击。他用事实证明,正面出击也能够写出好作品。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政治生态的‘白皮书’。”

——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

“官场小说和政治小说究竟有什么区别?官场小说是炫耀式的,对腐败、斗争、尔虞我诈的呈现是猎奇视角,而政治小说是对政治生态的认知和思考。面对社会问题,文学不应该是政治的侍女,而要独立于政治去审视、干预。作家的创作必须要有沉淀消化的过程,不能强迫表态。

小说中另一个人物“高育良”也非常典型,他是身兼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近年来这个问题很突出,很多知识分子不再能够承担知识分子的功能,高等教育也在宣扬自己培养了多少官员,这个方向是有一定问题的。周梅森的作品敲响了一记警钟。”

——著名文学评论家解玺璋

文学有很多作用,但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构成历史的文本。虽然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但这是人们接近和认识历史最主要的方式。历史有大逻辑,也有小逻辑。面对大的历史走向、大的社会现实,如果不能准确、丰富地表现出来,文学写作仍然是缺席和失言的。当前政治生活发生丰富转型之时,普通人只能通过新闻来了解。因此更希望能通过文学生动、细节,让人们容易相信、带入,彰显出文学感染人的力量。

——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

“我当了四十多年文学编辑,在自己编辑生涯的第40年遇到《人民的名义》,非常幸运。周老师曾说,‘章德宁是我一生的朋友,她组了我一辈子的稿,我欠她一本书。’很感动,也谢谢周老师的信任。这部书为什么能成为社会话题?因为它的确说出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各个阶层都能找到和作品的契合点。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态是不可能逃避的问题,能够如实地、智慧地表现,是作家的责任,也是担当和良知。”

——《人民的名义》责任编辑章德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节点上,我始终都是一个在场者。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如果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我想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

——《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