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吕端大事不糊涂
2021-07-30 16:41: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北宋大臣吕端因为“大事不糊涂”而名留史册。要说吕端,在当时一些人眼里是一个好好先生,将他视作信奉“难得糊涂”的太平官,理由无非是吕端不热衷在朝廷上高谈阔论,不热衷计较个人得失,有一点“不合时宜”。然而,宋太宗却独具慧眼,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大胆起用吕端为相,而吕端也不负厚望,办事持重稳当,公正廉洁,逐渐得到各方好评。

  既然吕端对大事不糊涂,那么什么是吕端心目中不容糊涂的大事呢?

  在军国大事上不糊涂

  吕端对小事虽然糊涂,但只要遇到军国大事,他就会以严肃认真、敏锐缜密的态度对待,期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当时党项人李继迁屡次进犯北宋边界,有一回李继迁的至亲被宋军捉获,枢密副使寇准认为应当杀掉李继迁的至亲以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吕端本来不知此事,但他大概是从寇准的神色中得知他一定有要事相瞒,便正色说道:“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寇准告诉吕端此事后,吕端认为兹事体大,不可轻忽,是否杀一个叛军首领的至亲,对接下来国家执行平叛政策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吕端不赞同寇准的处理意见,告诉他自己过几天会就此事向太宗上奏。

  过几天,吕端觐见太宗,以历史上的典故规劝太宗处理此事宜以攻心为上,他说:“今日杀之,明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雠(音chóu,用法与仇相同),愈坚其叛心尔。”杀掉叛军首领的至亲只能逞一时之快,收服叛军的人心才是长远之策,孰轻孰重,不可不慎。他建议将李继迁的至亲安置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并且予以优待,这样李继迁虽然不能立即投降,但血浓于水的亲情“终可以系其心”。太宗听了吕端的建议,经过反复思考后表示同意,在后期平叛过程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军国大事上,吕端能与自己的同僚寇准坦诚相待,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不在乎对方是否让自己失掉了“面子”。对于吕端而言,糊涂是看透个人荣辱的恬淡胸怀,不糊涂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

  在勤政廉洁上不糊涂

  吕端的不糊涂,不但表现在他对国家的担当上,也体现在勤政为民、俭约自律上。

  吕端也曾到地方担任基层官员,商州(今陕西商洛)、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地都留下了他为官的踪迹。吕端任蔡州知州时,并没有因为贬官至此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相反他迎难而上,做出了一番事业,很受百姓爱戴。离任时,蔡州官民上奏请求上级能让吕端留任。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以“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来评价吕端等人。

  吕端对自己和家人的约束是十分严格的。史料记载吕端很有器量,虽然仕途坎坷,但“未尝以得丧介怀”,而且吕端“平居不蓄资产”。吕端担任宰相后,也“以清净简易为务”。

  作为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吕端不仅没有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并且他还“轻财好施”,曾接济去世同僚的孤弱妻儿。或许正是因为吕端“平居不蓄资产”,没有为后代留下可观的财富,因此吕端的儿子经常为生活发愁。他的儿子要结婚,拿不出彩礼,只得将其住宅抵押,后来真宗念其贫寒,出钱将住宅赎回了。

  从这一点来看,普通人可能确实觉得吕端连后辈儿孙都不考虑,真有一点糊涂了。可是纵观历史,因父母祖辈有权有势横行无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者,有几个能如吕端的儿子那样,活得平淡却坦荡呢?

  吕端糊涂吗?其实吕端一点也不糊涂,相反他却是生活中少有的“明白人”。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