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之"教"
2018-03-22 11:14:00  来源:

  文学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广为争议的世界性问题。很多人都说不能教,因为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而这些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但中国有一位学历只有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出几个知名作家。这位大学教授就是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开了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讲课,当然以讲为主,但沈先生在教各体文习作时,却是以写为主,写的比讲的多。沈先生在点评学生的习作时,通常在习作的后面写一篇长长的“见解精到,文笔讲究”的读后感。有时,他的读后感比原作更长,除了肯定习作的可取之处、分析习作存在的问题外,还以该习作为立足点,谈及一些相关的创作问题,举一反三。

  沈从文先生博览群书,因而能在教学中举重若轻。学生的习作多种多样,写作风格更是五花八门,沈先生能列举出与这些习作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介绍给学生研读,让学生进行对比借鉴,从中找出差距。他还怕学生“麻烦”,就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这些书。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看到,沈先生走进教室时,手里总会夹着一大摞书。有些书不易找到,他就用蝇头小楷一字一字地抄在长长的纸上,卷成一卷,分发给学生。

  沈从文先生在教学中常常身体力行。为了更好地讲解创作中的某一个问题,他会事先创作一篇相关的小说,然后以此为蓝本进行教学。一次,他要讲小说中的对话,就写了一篇全由对话构成的小说《若墨医生》,让学生研读揣摩,使学生懂得对话不是两个聪明的脑袋打架,而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

  看到写得较好的习作,沈先生比学生还高兴,做主把习作寄到报社发表。作品若是发表,他就把收到的稿费亲自给学生送去。经他的手寄出去的稿子,可以说不计其数。在抗战时期,物价飞涨,通常寄一篇稿子,信封上要贴上满满的邮票。为了省点邮资,他把稿纸的四周剪掉,只剩下纸芯。据沈先生的得意弟子汪曾祺说,他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都是沈先生替他寄出的。沈先生为别人寄稿子所花的费用,可以说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杜开春)

  0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