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身方法,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在最隐蔽的言行上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独处时,也会慎重行事,检点行为,不会因没人注意而做有违道德之事。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面对深夜重金的诱惑,他廉洁自律,不放纵自己的欲念,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可谓慎独的典范。杨震当官多年,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有人还是无人,都能做到清心自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于后人不愧是一面镜子。
慎独是金,有着坚定不移的立场,有着坚强不倒的身躯,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要真正做到慎独不容易,因为人们似乎都有一种习惯,知道有人监督,就会注重言行,循规蹈矩﹔无人约束时,就容易萌生侥幸心理,放松自己,贪欲一步一步膨胀,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应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方面守住底线。
叶存仁清乾隆年间任河南巡抚,离任时,下属们为其送行,为避人耳目,下属特地在夜里用小船送来大批礼品,叶存仁见此情景,写下一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便将馈赠完璧归赵。见利不贪,不是怕被人举报,而是“畏己知”,怕受到良心的谴责,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慎独二字。反观今天的一些贪官,正是由于没能守住一颗“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慎独之心,最终被贪婪所吞噬。
慎独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它似一朵开放在无人旷野里的小花。曾国藩感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在诱惑面前,倘若人人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不为功名奔波,不为权贵折腰,人生自然芬芳而绚烂。(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