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人眼中的《人民的名义》
2021-09-16 15:51:00  来源:检察观

  检察人眼中的《人民的名义》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一亮相,便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检察小伙伴们,用专业的眼光进行了审视。讲真,该剧除了有少量的bug外,涉及检察工作的部分处理的相当专业,体现了剧组的良苦用心,我们尝试着找到这样10个检察工作场景来品读一下。

  人性化办案

  剧中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接触“小官巨贪”的北京某部委赵处长时,等了几个小时待赵处长的妻儿离开后才进房搜查,在保障办案安全的基础上还能给犯罪嫌疑人保留一份“体面”,同时也最大限度减少对贪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冲击。在检察机关的实际工作中,这种人性化办案方式并不鲜见。

  用心的“红通”照片道具

  季检察长办公室墙壁上挂了几排头像照片,虽然镜头一闪而过,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是“百人红色通缉令”的人员照片。2015年按照“天网”行动统一部署,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近日公布了对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等的红色通缉令。剧组对小细节的重视令人敬佩。

  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涉嫌巨额职务犯罪,但却在抓捕行动前得到风声逃往海外。贪官提前得到消息出逃或建立攻守同盟是现实中办案阻力的一种常见类型,而实际工作中的办案难度比电视剧要大得多,问题也复杂得多。剧中情节基本是反贪人员掌握证据后与腐败分子交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花在收集证据上。

  这是一部演检察官的电视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剧中演员有一位真正的检察官。饰演京州市纪委书记张树立的演员,是一名有着26年工作经历的检察官,名叫于诚群。今年2月份,年满60周岁的他,从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退休。他出演这一角色,是觉得与本职工作相关,剧组事先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参演过程中,也未耽误日常工作。

  反贪局长陈海因为查案遭到暗算差点牺牲,引得老父亲怀疑自己当初让儿子干检察的决定。尽管实际工作中这种极端情况并不多见,也有戏剧化成分,但遭遇威胁甚至打击报复是包括检察干警在内的司法人员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完善司法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侯亮平回忆从检宣誓时的检察制服很有年代感,豆绿色的制服,配上红色的肩章,这就是检察系统最早的84式检察制服,虽然其后经历了1988年和1991年小的修改但始终保持了“军队式”制服的特点,现在的检察制服则变成了“西装”式。剧组能淘来这样的“古董”也是相当不容易。

  剧中主要角色多次提到反贪局经常加班,很多时候是没日没夜的加班,这也与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符。反贪局因为工作性质上班时间不规律,是检察院较辛苦的一个部门,电视剧也非常接地气的“吐槽”了这一现象。

  剧中不少剧情,体现了当下检察机关办案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的转变,包括从过去的“由供到证”走向“由证到供”等。如在查处欧阳菁受贿一案时,在获得行贿人指证后,检察机关并未立即接触欧阳菁,而是以“打草惊蛇”的方法让其使用受贿卡里的5000多元钱,从而获得了关键证据。

  抓捕欧阳菁后,其被安排坐在两个女检察官中间。弹幕有网友提出疑问“这也太挤了吧”。其实,这是从办案安全考虑的,犯罪嫌疑人两边各坐一名检察官才能避免其在车行驶过程中跳车,在有紧急情况时两名检察官也能相互配合,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剧组肯定是“取过经”的。

  有不少观众已经认出,剧中很多取景地就是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检察系统为电视剧的拍摄作出了诸多贡献,在电视剧结尾的鸣谢处,剧组也对江苏省多家检察院表达了感谢。

  另外,剧中也有2个小bug拿出来聊一聊。

  如何称呼检察长?

  剧中检察院工作人员一直称呼季昌明为“季检察长”,而实际工作中检察人员会称呼检察长为“季检”,检察干警听到“季检察长”这样的称呼可能会感觉有点“怪怪的”。不过我们能够理解剧组,这样的称呼可以让普通观众一下子准确了解人物角色定位

  欧阳菁传唤证中涉嫌的罪名是“贪污受贿罪”,其实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这个罪名,要么是“贪污罪”,要么是“受贿罪”,如果涉嫌两个罪名也应该用顿号隔开,如“贪污罪、受贿罪”。而根据剧情,汉东检察院掌握的线索是欧阳菁受贿的问题,并没有贪污的证据,这个文书应当只表述“受贿罪”。

  当然,瑕不掩瑜,个别bug并不影响《人民的名义》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反腐大剧,相信随着剧情发展,会有更多精彩的检察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