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殷墟出土一面木腔蟒皮鼓,鼓皮花纹清晰可辨,只是已腐朽,无法探其究竟。在出土文物中,尚有一件殷代的“双鸟饕餮纹带足铜鼓”,被完好地保存着,可惜已流国外。它的鼓面为铜制,却饰以鳞纹,皮缘处铸有三列钉状纹饰,可知系仿木制原型所制。
鼓是华夏乐器中的一种极古老的打击乐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它在“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中属“革”类。关于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渔猎时代。那时,人们在劳动之余,敲击着石制工具,歌舞欢娱,“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他们偶尔敲击空心的树干,发出洪亮的声音,由于这种种的启发,进而创制了空腔蒙皮的鼓。
鼓产生得很早,发展又较快,形制也变化繁多。到了周代,据《周礼》记载,汉“六鼓”就包括有雪鼓、灵鼓、路鼓、鼖鼓、皋鼓、晋鼓六种。另据其他典籍记载,还有建鼓、足鼓、悬鼓、土鼓、铜鼓、鼙、鼗、提等20余种。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其实在古代,鼓的用途很广。“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说明鼓在军事行动中或发号施令,或鼓舞士气。逢有日食、大水等自然灾异,举行祭祀,也要用鼓。《春秋》《左传》中多次记载:“大水,鼓,用牲于社。”“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古文中还有“鼓之舞之”的记载,可知还可用它伴奏舞蹈。当然,鼓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音乐演奏中敲击节拍,“以节声乐”,烘托气氛。
汉唐以后,从少数民族、西域、天竺等地区先后传入多种形制不同的鼓类,其中盛极一时的要推羯鼓了。据《通典》载:“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鼓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在演奏时,羯鼓被放在一个称为“牙床”的木座上,用两根鼓杖击奏或用一杖敲击、一手拍奏——类似现在的朝鲜族“长鼓”的奏法。羯鼓有着清越透亮的音质,《羯鼓录》赞之曰:“透空碎远,极异众乐。”
据唐代南卓所撰《羯鼓录》载:唐玄宗“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管弦,必造其妙。若制作调曲,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指点。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好羯鼓。……帝尝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氏在《东亚乐器考》中解释说:“玄宗之所以特别爱好,恐怕是由于其声是所谓噍杀之音,超绝其他的鼓声,在众声之中,都能听到羯鼓之声,听得很明快,因之作为拍节乐器的指导是最适当的。”
唐玄宗不愧是一位演奏羯鼓的名手,人称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演奏时,双手似雨点般疾速起落,而头身却宛如青峰伫立,绝无稍动。玄宗同时的李琎,为宁王长子,封为阳王,亦善击羯鼓。有一次演奏,他头戴咏绢帽,上安数朵葵花,曲终花不落,人称“善定头项”。唐代诗人张祜曾吟得咏乐妓《邠娘羯鼓》诗:“新教邠娘羯鼓成,大酺初日最先呈,冬儿指向贞贞说,一曲乾鸣两杖轻。”
有这么一段故事:在二月初的一个清早,玄宗梳洗方毕,推窗外望:此时夜来小雨初晴,景色更显明丽,小殿亭榭,柳杏含苞将吐。玄宗不胜愉悦,长吁一声:“对此良辰美景,怎可不尽情欣赏一番呢,取羯鼓来!”乃临窗畅击一曲《春光好》。奏罢,神思自得,待一看柳树杏花,已然叶舒蕾绽。玄宗还制有一首《秋风高》鼓曲,每到秋高气爽,纤尘不起之际,便演奏此曲,每奏到妙处,就会“远风徐来,庭叶徐下”。鼓声之中,花开叶落、雨霁风来,未免神化,可是音乐的魅力却可使人感暖觉寒、忘饥丢渴。当初管仲作歌,车夫忘疲,兼程并行,终于脱命;韩娥遭辱,曼声哀哭,致使一里老幼悲愁涕泣,而三日不食。这些故事与传说,都彰显了音乐感人的魅力。
今天,有不少鼓被淘汰或失传了,但也有不少沿袭下来,并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伴奏东北大秧歌的大堂鼓,就是从古代的“足鼓”“悬鼓”沿袭发展而来,只是由横置、吊悬或落地发展成竖置并吊放在鼓架之上;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华夏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创制的铜鼓,一直传到今天,不仅如此,还沿用于音乐、舞蹈之中。朝鲜族和瑶族的“长鼓”,壮族的“蜂腰鼓”均源于古代的“细腰鼓”。庙会上那种木柄手摇的“货郎鼓”,便是由古代的“鼗鼓”直接沿袭下来,历经两千多年而无大差异。鼗在古籍中有如下记载:“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可见奏法同现在完全相同。鼓在发展中也演化出一些新的品种,如排鼓、单鼓、渔鼓、八角鼓等。
北京2022年冬季残奥会上,来自湖北的13名优秀鼓手,一起演奏定音鼓。在鼓的律动中,全球观众共同见证了此次奥运盛会完美落幕,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鼓是“群音之首”,鼓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