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是好友围炉的季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快节奏的生活中要找到点古人的诗意,地点很重要,热了没感觉,而过于寒冷,围炉成了烤火,意思全无。以我的体验,最好的地方当属闽南泉州。在“每一块砖都有故事”的古厝里,堂屋天井庭院,通透安静,石桌砖台,随处可以置炉烧炭,且无须担心安全,烹茶煮酒都是好的。
结识泉州,完全是因为家人一次随意的旅行,闲逛西街,走进了一家名为“旧馆驿”的客栈,闹中取静,简朴里透着浓厚的文艺气息。随后在一家古旧的小酒馆里偶遇了客栈的主人——气质脱俗的80后才女“大虫”,天生约好般就成了好友。
“大虫”真名郑达真,厦门大学油画专业毕业。从小喜爱本土民俗文化的她,毕业后独自来到了当时残破凋敝的老西街,开了泉州第一家民宿——美好生活旧馆驿客栈。随后,她的“美好生活”系列——小酒馆、芥子书屋、茶馆等陆续创办,还自费创办了公益图书馆,同时投入大量精力协助政府部门举办了一些保护古城传统文化的策展活动。达真的创业理念吸引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加入,他们不在乎报酬,还有外地来旅游的都市白领,喜欢这种氛围就留了下来。
达真的茶馆“真水闲院”位于泉州西街187号,斜对面就是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茶馆租用的房子是个三进带天井的古厝,古朴守拙,拙中自带雅韵。古厝原是龚家祖屋的一部分,1852年由清代举人龚维绲出资兴建。龚维绲的两个孙子龚显禧、龚显鹤后来也先后中举,所以,旧馆驿龚宅曾高挂三块“文魁”匾额,真可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了。此后的百余年里,龚家后人继承父祖遗志,书香传家,以文化人。龚家在当代的知名人物,有龚维绲的玄孙女龚佩瑜,就是著名的女诗人——舒婷。
2018年岁末,我在此流连几天,闲院静室,读书会友,烧茶温酒,不亦乐乎。置身古厝完全忘记了几步之遥西街的熙攘喧闹。
穿过茶馆沿着小巷子步行几米就是有名的“美好生活旧馆驿客栈”,让人想不到热闹的西街还有这么清静的地方。爬上二楼上面的天台,从红砖屋顶望过去便是近在咫尺的开元寺双塔。
客栈的房子同样有来历。2017年初冬我第一次入住时,曾在客栈见过儒雅温厚的屋主陈老师。老先生的父母陈弈尚、沈瑶珍都是泉州知名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海外归来创办学校,购买此屋居住。在父母熏陶下,陈家儿女也多为教师,省政府曾授予“优秀教育世家”牌匾。这次陈老先生专程过来,是想着捐些书籍,在客栈一楼天井旁的茶堂建个“书房”,让店里的客人能一边品茗一边有书可读。这也是完成他母亲的遗愿——老人家曾说,历史上的泉州,商业氛围浓,文风盛,现在也要重视教育。我这次在客栈看到了早已建成的“瑶珍书房”,每次路过那儿总有人在安静地阅读。
有人用一句话形容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走入西街,更是感受到了“一城千年”。喜欢西街,可以品茶闲读,红炉温酒,或者啥也不干,坐着发呆。西街比起江南古镇,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更古拙质朴,虽不及江南的“精雅”,但更带烟火气。在这里,生活变得丰富又简单。出门满街都是美食,满煎糕、米线糊、烧肉粽、沙茶面、醋猪脚、老鸭汤,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得心满意足。要是懒得出门,留在茶馆也可以请主厨蓉蓉煮一碗美味的“地瓜粉团”。
喜欢西街更为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人的美好。“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作为海上丝路起点城市,泉州历来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包容。
从达真团队这些纯真善良的年轻人身上就可看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闲暇时来做志愿者的小林警官本可以随父母去香港发展,但是难以割舍的乡土,以及人民警察这个让他从小向往的职业,让他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在泉州;喜欢“在路上”的苏米,擅长写作和摄影;还有风趣迷人的执业医师小松,成熟稳重的公司老板拉图,阳光帅气的归国华侨前锋,善解人意的考拉,憨直有趣的阿达,喜欢文学、细心体贴的智龙。除了达真团队,承天巷巴浪鱼咖啡馆的亚三、赤子空间的阿梅,也都给人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