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秋天 结出累累果实
2020-12-01 14:32:00  来源:检察日报

  秋天 结出累累果实

  ——记辽宁省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

  正义网沈阳9月24日电(记者赵铁龙 通讯员王忠贤)初秋的一天,微风徐徐,天高云淡,我踏上了去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汽车,开始了对辽宁省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服务群众的采访征程。

  记者了解到,辽宁省检察院于2018年5月选派8名干警赴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展驻乡村工作,其中6名同志分别来自于办公室、研究室、信息处、案管处、民事检察等不同部门,还有2名是已经退休两年了的老同志,他们分布在5个乡镇的7个行政村,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驻乡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该院已经派出工作队帮扶清原县夏家堡镇,2014年该工作队转为定点帮扶杨家堡村。

  与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同志们接触,我深深的感受到,他们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书写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绚丽篇章。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党建、民生、发展产业等各个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优秀成绩,我能够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

  强党建,固根基,筑牢振兴之本

  在采访中,听到农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两名退休干警、党龄加起来80多年的胡少华和唐永光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首先盯在了党建上。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村支部工作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支委关系不和,一开会就吵架;有的组织生活不健全、不经常;还有的几年都没有发展新党员……

  唐永光所在的井家沟村,曾经被县、乡两级党委确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支部班子配备不齐,互相之间不团结,村书记更是长期空缺。唐永光到村后,与党员、班子成员逐个谈心了解情况,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提升组织力为中心,以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为抓手,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的标准,逐步推进软弱涣散党支部转化升级。

  今年2月,唐永光配合乡党委,经“两推一选”程序,补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协助新书记继续规范支部建设。目前,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记者到达半拉山村已经晚上八点多了,村部里灯火通明,第一书记胡少华正在组织召开支部大会,隔着窗户都能听到他洪亮的声音。今天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和表决新党员入党,介绍入党人主要情况、与会党员发表意见、进行表决……一项项程序标准规范,如果不是看到那一张张黝黑朴实的面孔,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个村委会发展党员的现场。会议结束,胡少华向记者介绍,今天又有两名群众威望较高、带头致富能力强、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优秀青年顺利通过了表决,成为预备党员。

  “胡书记是省城大机关下来的,他的工作经验真丰富,在规范和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办法更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东西,使我们受益很多”。谈起胡少华,半拉山村支部书记左殿虎满是钦佩之情。

  胡少华我非常熟悉,曾长期担任省检察院工会主席,党建工作经验很丰富。而且62岁的他工作劲头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当他发现村里的党员资料档案非常混乱,党建工作也缺少规划,基本是“打哪儿算哪儿”时,就利用下班后或周末时间加班整理,经常吃完晚饭就蹬起自行车往村部跑,一干就是大半夜,不但把村里三年来的党员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起草了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和两项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细则。为了完成这些工作,老胡同志整整两个月都没能回家看望小孙子。

  谋长远,求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实践证明,经济基础差、理念滞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时时刻刻牵动着驻村干警的心弦,第一书记们普遍认识到,只有让村民转变观念,谋划好领富带富的“金点子”,才能牵住脱贫增收的“牛鼻子”。

  被选派为大孤家镇第一书记的祝崇光,将分布于各村的资金1300万元整合使用,成立了家禾牧业有限公司,建好后的养鸡场由禾丰集团旗下的华康牧业公司承租20年,用于发展肉鸡养殖业,每年收益的10%直接用于扶贫。

  二道河村第一书记马野为了发展产业也是费尽了心思。该村“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地势比较适合发展养殖业,那么养鸡、养羊还是养鹿呢?规模小了、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规模大了、资金投入大了,村民们开始深怀顾虑,生怕小马书记把他们的钱“打了水漂”。

  马野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给村民讲明了“区域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最终村两委决定集合柳河沿岸的4个自然屯联合发展生态农业,采取村集体控股、村两委班子带头、村民自愿入股的模式,筹集资金111万元,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把村集体与村务管理分开,解决了原有的集体经济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充分激发了村干部、党员、村民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向。

  合作社下设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农机及秸秆粉碎3个事业部。生态养殖事业部建起了220余亩的山林养殖基地,山上养殖跑山溜达鸡2000余只,山下养殖安格斯黑牛50余头,牛粪发酵还田用于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事业部建立了70余亩的标准化可视立体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古法种植+高科技益生菌发酵+河蟹养殖+可视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正在组建的秸秆粉碎及农机事业部,将对秸秆稻杆粉碎打包,可以自用或外销,并对村民提供农机有偿服务。

  该项目走纯绿色、无污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进行“资源型复制”,为解决当地生态发展资源整合不足、后劲不足、发展不科学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思路和方向,影响十分深远。

  重民生,解难题,共建和谐乡村

  采访中,我感受到第一书记在体验农村社情民意、体味群众冷暖疾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开了群众的“柴门”,打开了百姓的“心门”。

  提起刘家沟村第一书记塔宁,卢依同学年迈多病奶奶言语之间满是感激之情。“卢依是个可怜的孩子,不到两岁就被爹妈遗弃,跟着我吃不好穿不好,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孩子自小要强,学习好,可我也供不起他念书啊,要不是塔书记帮忙,孩子去年就得下来(辍学)。”

  当塔宁了解到村里的贫困学生卢依考上高中却无力就学时,他立即向村里申请帮扶,先后自掏腰包资助现金和各种生活、学习用品5000余元,又帮他申请减免了学费、生活费,并多方奔走,为其争取到社会公益团体支持的助学金、奖学金每年12000元。

  “卢依正值青春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我不能仅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我坚持经常跟他谈心交流,帮助他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避免这棵小树长歪了。”塔宁的工作任务很重,他不仅仅是刘家沟村第一书记,还兼任镇党委综治委员,但无论多忙多累,他作为代理家长没有错过学校的每一次家长会。塔宁的关怀和帮助让卢依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在尖子班名列前茅。

  转湘湖村第一书记姚磊为避免孩子因贫失学,建立了“党建+扶贫+助学”模式,包括自己在内的4名村支委分别对接6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旦发现辍学倾向就提交村委会研究解决,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去年至今已经将4个孩子劝返复学。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选派单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辽宁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宋兴伟介绍说,“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事关辽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振兴发展的一件大事。院党组高度重视,从各部门抽调“硬人”和骨干,他们能力突出、作风过硬、敢于担当、踏实肯干,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18年,驻村工作队成功帮助杨家堡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据了解,辽宁省检察院从2005年开始定点帮扶清原县夏家堡镇,14年来共直接投入资金160万元,协调社会各界捐献款物折合178万元,协调省有关单位立项投入资金4900余万元。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同志们犹如一缕春风,把理念、方法、人脉和资源带到了乡村。驻村以来,虽然他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乡土气息,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老百姓生活有奔头了,第一书记们也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将不断增强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负深情和重托,创造出更加闪亮的光辉业绩!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