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浣花溪畔觅诗魂
2020-11-27 15:05:00  来源:检察日报

  1250多年前的那个属于唐代的春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一定也是一幅很美的图画:溪流潺潺,溪畔百花争艳,加上茂林修竹,几近世外桃源……正是在那个春天,他来了,携妻带子,在这里建起一座茅屋,又渐次扎上篱笆搭起柴门……

  如今,我站在杜甫草堂的柴门边,想象着那个春天的故事。杜甫是我的河南老乡,他的脚步,也牵动着我的脚步。于是,在杜甫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我竭力想追寻他的生活,还原一段历史。

  那个时候,能够远离战乱频发的中原,来到天府之国,居住在这么美的地方,本应该逍遥做神仙的,可他做不了。他已经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辗转来到这里。若不是靠朋友严武等人接济,他恐怕也成了荒野饿殍。

  也许文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对物质要求甚少。据说他养鸡、养鸭、养鹅,种药、种菜、种竹、种松、种桃,有时独持小斧,砍伐恶木,有时带领孩子们芟除杂草,生活也还算愉快。他用诗歌来表达这份喜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闲暇之时,前往南郊拜谒先贤,他也是心潮澎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能够体会到杜甫的心情。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对诸葛亮感慨万千。好男儿能有机会施展才干,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岂不是最为值得的事!可惜杜甫不能。

  草堂,如今成了杜甫故居。里面陈设的竹床、几案,可是当年的模样?当年阳光初照,抑或豆油灯下,他就是坐在这里饮酒话桑麻?就是坐在这里漫卷诗书,挥毫成章?

  世事难料,人事也难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我眼前浮现出他遭遇的一场灾难:因为这场大风,晚上“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诗人还惦记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叹,可赞!

  眼前,已有240亩规模的杜甫草堂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是宜居城市,连唐玄宗也想带杨贵妃一起来的。可对于杜甫来说,却不是宜居之地。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是他实在是生不逢时。离乱之世,人生如飘蓬,安得宜居之所?二是他的家国之爱使然。即便在穷困潦倒的窘境之中,他始终把天下大众挂在心上。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应该是最为可贵的情怀与担当。诗人已去千载,如今的文人,家天下的精神,是绝对不能丢掉的。

  编辑: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