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医生被患者家属砍死的新闻,再次将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推向热点。
我们都厉声谴责肇事者,对遇害医生表示哀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自问一下,在自身因病就医时,是否同样存在对医生的不放心、不信任?
在今天的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自给自足,而不需要借助于他人的服务,这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对外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比如,我们若不是医生,就无法给自己看病,即使是医生,也不可能什么医学知识都懂,在大多数时候还得接受其他医生的医疗服务。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又不信任他人,这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艰巨负累。当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彻底破裂,危险就形成了。我没有具体了解上述新闻,但应该不外乎这个原因。
类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在不同的场合不止一次地听到家长抱怨,说现在的老师课堂上不认真教书,只有在课后辅导的时候才拿出真本事,这个课后辅导,是指老师在学校教学之外提供的有偿服务。这表明的是教育上的不信任。
就连快递、外卖这种似乎不涉及信任问题的服务,有时候也让人不省心。被曝光过的事情有:外卖小哥往食品中吐口水、快递员随意扔摔快件,而不管里面装的是否为易碎品……
前一篇文章中提及的诉讼当事人参加庭审时,拒不摘帽,细想一下,她的这种行为,或借以表达对法官的不够信任。连居于中立地位的裁判者,都不被信任,且这种不被信任绝不是孤例,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究竟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
凡此种种,我们深陷不信任的焦虑、怀疑和怨恨之中,同时,我们作为社会大分工中的一分子,也被别人不信任着。
我到市场上买菜,担心菜贩短斤少两,乃至出售有毒有害食品,当菜贩有一天“落”到我手里时,他又会怕我不公正司法……来吧,互相伤害,没有人幸免,也没有人是无辜的……
其中的罪魁祸首之一,是钱。为了钱,不择手段,为了钱,巧取豪夺。当对金钱的追求超越一切时,各种问题应运而生,信任关系分崩离析。
当然,我们也有办法和对策,这就是找人。若把“找人”翻译为外国语,外国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我们都懂得其意。但凡办一件要紧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熟人。
找人,是我们的智慧。这样的社会,被称为“人情社会”。
在人情社会里,最让我们放心的,是终于找到了人。找到了正确的人,才能办放心的事。从上帝视角看,在这个偌大的国度里,找人是人们干得最多、最普遍的事之一。
军阀头子张作霖的口头禅是: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当然,“人情”的能力,因人而异,范围有大有小。于是,为了免于恐惧,方便办事,我们热衷于人情结交。
酒,是重要的媒介。酒文化,作为社交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谓源远流长。而酒文化盛行的背后,原来是信任普遍缺乏的人情社会大背景。
这种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与文化传统有关。另外,分工已经初步形成,而信用还没有建立,也是重要原因。举一个反例,我们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既因为银行是专门的存钱机构,还因为银行有着较高的信用。
解决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为建立行业信用;二为打破瓦解人情社会迷局,从人情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
于行业的服务能力相比,行业信用的建设是更大短板。这是复杂工程,取信于民,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但其中有些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比如一定的透明度、公正的检验评价体系、严格的惩戒制度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等。
信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让人不敢、不能干坏事,干坏事能被迅速识破,干坏事得不偿失。
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更复杂,更漫长。首先需要的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完善,让人情失去用武之地,陌生人被公平对待。
在陌生人社会里,每人各司其职,法制完善,制度全备,我们在被服务时不必提心吊胆,我们在服务他人时亦不会胡作乱为。
如此,我们的生活都会轻松许多。期待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型,终有一天走进现实!(海门检察院 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