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隧道(十六)
2019-01-15 15:23:00  来源:检察日报

  一条隧道,两个时空,三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交织在一起,正义与罪恶在两个世界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和碰撞,检察官卫新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路上花费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车子停在乡下院子门口,几个小孩儿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两个小一点的孩子在一个大土堆上耍土。门口的那棵槐树正在开花,花香四溢。槐树密密的枝叶间垂下一些织布虫,扭着长长的又青又白的身子。儿子东东兴奋地跳着想抓住这些虫子。

  几位邻居走过来,拉着卫新的手说东道西,说他和卫老师长得真像,这么多年一点没变。说到父亲,卫新心情沉重起来。这院子、这学校一下子从记忆中跳了出来,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父亲曾经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教着全村几十个学生,本来他可以早日调到县重点实验中学,可是临走前,他又改变了主意。卫新记得那天,天气也像今天一样,白云铺满了天空,乡亲们和孩子们整整齐齐地来到他家门口,依依不舍地望着父亲。他们知道,卫老师是村里第一个支教大学生和有大学学历的教师。在他之前,村里的老师还不会说普通话,把“白菜”读作“biacai”,麦子读作“miazi”,经过两年的努力,卫老师把他们学校的成绩由倒数第一提到正数第一。小卫新抓着爸爸的衣角满怀期望地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可父亲突然改变主意了。他望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睛,又看了看身旁的妻子和小卫新,说乡亲们对我们这么好,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从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就在这里教下去,并且在这盖了房,扎了根。妈妈为此还和爸爸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气。

  在这些追思中,卫新拉着妻儿向村外双亲的墓地走去。由于乡亲们和学生们经常祭扫,坟地非常整洁,卫新和母亲当年亲手植下的两株小松树亭亭玉立,郁郁葱葱。此刻,天阴了下来。

  点上香,摆上供品,撒完祭酒,烧完纸钱,卫新禁不住滚落下几滴泪珠,接着,哭声仿佛从胸膛中挤出来一样,沉郁而悲怆,就好像从来没有这样痛快地哭过似的。哭声在这片阡陌之上静静回旋……

  (十三)

  回来的时候,卫新特意从另一条路回村。这条路上曾经留下了他太多的记忆,包括美好的和痛苦的。

  道路两旁的树木和草地曾经是他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曾经,卫新和小伙伴们用树枝和长草在树上搭树屋,放牛时,把牛往草地上一扔,就在树屋里惬意地休息。或者到草地里逮蚂蚱和蛐蛐,蚂蚱用长草穿起来,蛐蛐用笼子养起来,吱吱地叫。笼子是爸爸给编的,又好看,又结实。草地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虫子:大肚子、花腿蜘蛛在草丛中跑得飞快,花大姐(七星瓢虫)躲在草叶后边吃害虫,大黄蚂蚁的屁股能分泌酸液,但是叮人很疼……卫新大一点后,爸爸带着他在这里观察昆虫,制作标本,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再往前走是一个大水池,有一面是又宽又大的斜坡,卫新小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比赛谁在斜坡上待的时间长。有一年发大水,还从池子里逮到一条大鱼。

  说话间,已来到村南。天上掉下了两滴雨。卫新站在路口,静静地立着。爸爸就是在这儿永远离开了他。

  卫新看着儿子,想象着他们就是当年的那对父子。不过那天是个大晴天,而现在已经下起了雨。卫新感觉那其实不是雨,是这么多年他积攒下来的泪。

  那天,爸爸带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同学们最爱上他的自然课,早早地准备好工具,整齐地在操场上等着。他们在太阳上山以前就出发了,一直到十二点钟才回来,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带着自己的新见闻、新标本。爸爸和以前一样,把同学们的标本和观察日记保存好,检查了教室的门窗,把同学们一个个送到家后,才拉着小卫新准备回家。父子二人从村南往家返,走到这个路口,小卫新又渴又累,实在走不动了,爸爸让他坐在小石头上等着,准备去对面的小卖部买瓶水。小卫新静静地等着,他看见爸爸拿了水朝他走来,被一辆逆行而来的卡车夺走生命。“孩子给你,水。”这是他留给小卫新最后的话。

  卫新在细雨中伫立良久才挪步前行,再往前就到了村里的大广场,叫它大广场是因为当时卫新太小,现在看来没有县城里大广场的一个角大,既没有硬化,也没有娱乐设施,只有一个旧砖搭起来的破戏台,但早已多年不闻锣鼓声。每年腊月初一,这里是集会的场所,货郎会推着手推车或是赶着牲口车到这里摆摊儿,附近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就来采集年货,父母也会抱了卫新来逛集市,给他买棉花糖和小水枪。

  这个广场的下面是一个大大的桥洞,也就是说广场是在桥上建立的。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卫新对这个桥洞发生了兴趣,于是约了几个小伙伴,决定放学后一块儿从桥洞下面钻过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杜建平

  0

  编辑:段玥  

上下篇导读

 · 隧道(十七)
 · 隧道(十八)
 · 隧道(十九)
 · 隧道(十五)
 · 隧道(十四)
 · 隧道(十三)
 · 隧道(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