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职位调整颇不如意,回到老家去看望父亲,父亲看了看我的脸色,没问什么,只要求中午熬粥喝。我把大米、糯米、小米、黄豆、红枣等按适量的比例配好,习惯性地打开蜂窝煤炉子,父亲又执意让我去西房用地锅,我只好来到西房。
西房就是我们老家比较原始的做饭地方,一般都叫炊屋。我来到炊屋一看,灶台上、锅盖上、灶膛里、风箱四周满是尘土,我知道自从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再没有进过炊屋,今天却执意在这儿熬粥,我真不知道父亲的用意。收拾好卫生,铁锅里添上水,投入米,灶膛里加上柴,拉起了风箱,一股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娜娜地生起。过了一会儿,父亲走进炊屋,用手中的拐杖敲了敲我拉风箱的手,向铁锅边努努嘴。我一看,由于火力太猛,粥都沸上来了,我急急忙忙撤出灶膛里的柴火。又过了一会儿,父亲再次走进炊屋,用手中的拐杖点一点我的背,向铁锅里努努嘴,我不解地掀开锅盖一看,原来火太小,锅里没有一丝开锅的粥花,重新调整火候,终于熬好了这锅粥。
吃过饭,喝过粥,父亲催我回县城,我表示有很多话还没有说,父亲再次用拐杖指了指锅里的粥,又用力吸了吸鼻子,不再言语。
是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反复思考熬粥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猛然想起《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落第的秀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却没被录取,不禁私下里大骂:“考官眼睛瞎了,不识货!”有个老道在旁边听了,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他很不服气:“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为什么说我文章不好?”老道说:“看你心浮气躁,怎么能写得出好文章?”那秀才听到这句话,方知遇到了高人,虚心向老道请教。
我自己不就是那个秀才吗?想到这儿,我终于想明白了,人必须熬好自己心中的粥。熬好心中的粥必须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应该在得意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急火快攻”,把“粥”熬沸了,淹没了自己的心;也不该在失意时又万念俱灰、怨天尤人、“清灰冷火”,泛不起一丝“粥”花。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得失,畅达时不张狂,挫败时不消沉,不急不躁,一如既往地用“文火”持续地煲煨心中的“粥”,只要功夫到了,那粥香便会慢慢地溢出。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