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一把雨伞
2018-11-13 10:51:00  来源:检察日报

  星期一的早晨,刚到8点钟,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案件管理中心的玻璃窗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时,伴随着敲窗玻璃的声音,传来一个有点熟悉的老人的声音:“哎,姑娘,噢,不对,检察官同志,我来还你的伞———”我抬起头,看到玻璃窗前的老人。那是一张虽然苍老但和蔼的脸,老人满头白发,穿着洗得泛白的宽大青灰布上衣。见我抬头,老人哆嗦着从怀里掏出了一把伞。

  我一下子想起来,他是昨天下午来上访的那位老人,那把伞是我送给他的。我赶紧小跑出了服务大厅,来到老人的跟前,问道:“老人家,您这一大早的怎么又来了,昨天的事情解决得不满意吗?”“检察官姑娘,谢谢你,我就是来还你伞的,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用伞的地方多。”“您就为还这伞啊!哎呀,我昨天说了这把伞是送您的,我自己还有呢。”“姑娘,谢谢你好心,让我老头子没淋雨,我借的就是我借的,不能让你送,你留着再给其他着急的人用。快忙吧,我就不打扰你们工作了。”老人说着便固执地把伞塞到我手中,颤巍巍地向门外走去。

  手里握着伞,看着老人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只觉得鼻腔有些发酸。说实话,我未曾想到,一把旧伞,一点举手之劳,竟换来了如此沉甸甸的情意。

  其实惭愧地说,曾经我也认同过“世风不古,百姓不再淳朴”的说法,尤其是在检察机关刑事部门工作,常接触一些负面的东西。2011年我刚从大学毕业,一入检察大门就被分到了反贪局,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一员,办案过程中经常要下乡与群众打交道。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到村子去调查核实证据,正值麦收时节,烈阳高照,天气热得很。我和干警小王一上班就出发,到村部已是上午10点。从田地里赶回来的村支书按我们提供的名单把村民逐个叫来配合调查。村民陆陆续续过来,但是在询问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他们对我们态度抵触,不怎么配合。一个头发上顶着麦秸草的中年男人进来,嘴里骂骂咧咧地嘟囔着什么,声音虽然小,但我们还是听到了。整个调查取证结束后,村支书和小王都感叹现在百姓变刁了,民风不再淳朴了。经过一天堵心的询问,当时我也颇感认同。

  几天以后,我又协助老张下乡调查证据。老张40多岁,是局里的老反贪,院里出了名的办案能手。刚一上班,就被通知下午6点出发。我禁不住问:“那不下班了吗?”“老百姓在你上班的时候要忙农活啊,一年收成就指望这个月。下午6点出发,到达地点大约8点,刚好干完农活吃完饭的时间,不耽误他们事,你不耽误人家的大事,人家才会不怠慢你的事。小姑娘,要换位思考,为群众想啊,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他们才愿意跟你掏心窝子说实话,才能办成案!”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了,为何我和小王那天的取证是那样的堵心。

  打那以后,我一改以前的心态,开始带着真诚和情怀,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和群众打交道的时候。

  从“借一把伞”的举手之劳,我们每一次的执法活动,是不是都应该多释放一些这样的体谅和信任?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