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自认为一贯正确、完美无缺,却往往给人们留下并不怎么完美的印象;有的人从不讳言自己的短处,却在人们心目中矗立起了完美高大的形象。其奥秘何在?笔者对此感悟颇深: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自咎精神,是构成完美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
周恩来的才干和丰功伟绩,以及独具人格魅力的品德,都足以说明他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一位流芳千古的伟人。但是,他从不自我标榜一贯正确,不仅“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而且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总觉得自己有失察之咎。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就曾自我批评道:“我虽然有二十七八年的党龄了,还不是犯过许多错误,每次谈起来,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满意。”1961年,他曾风趣地回答一位请他写书的艺术家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周恩来鞠躬尽瘁,日夜为党、国家和人民群众操劳,可对自己的挑剔却到了苛刻的程度。当他得知首都北京市内公共交通拥挤的情况,就亲自去乘公交车,体验群众乘车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晚年身患严重的膀胱癌,却为没能有效地控制部分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而深深自责,特意把一张食道癌高发区分布图放在办公室里,借以指挥白衣战士对癌症作斗争;他了解到革命老区群众的口粮严重不足,忍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责备自己作为总理没有把“家”管好……他总是这样严格地对待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周恩来不断地自咎,这是他的自信心、事业心、责任感和公仆意识的自然体现。“我们决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并坚信成功的个人、团体和事业,必定是从错误的改正中磨练出来的。”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对此,尼克松也承认,周恩来真诚的自我批评则是一种成熟的自信心的证明。
周恩来独具魅力的伟大人格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而严于自我解剖、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格,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严于解剖自己,使他的思想获得一次次的升华;也正是通过他那无私无畏的自咎精神,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他的博大胸怀。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这种崇高,就是人格的崇高。我们应当学习这种自咎精神,“活到老,改造到老”。(潘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