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竑石雕像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考据学家,祖籍今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
焦竑自幼立志向学,矢志攻读,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状元。依照旧例,故乡日照县要拨款为他建造状元牌坊,焦竑坚辞不受。他在给县令的书信中说,如今地方大旱,有一金可活一人,与其浪费民力建造无用的牌坊,不如将钱款用于救济灾民。
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焦竑始终保持着好学之心。他一生博览群书,倡导思想革新,认为学者不应拘泥于古人的学说,而要与时俱进开辟出新天地。焦竑的这一思想对学界影响巨大。
焦竑十分爱才惜才,乐于提携后辈。1597年,焦竑出任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在落第卷中检出了徐光启卷,拍案赞赏,认为“此名世大儒无疑也”,将其拔为第一名。后来,徐光启在天文、数学、农学、军事等领域创造了辉煌成就,成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西学东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然而,焦竑却因此遭政敌诬陷,被一贬再贬。他索性辞官,专心讲学。
虽处江湖之远,焦竑仍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其好友黄汝亨以“扬清风、惩败绩”之目的续编《廉吏传》,焦竑为之作序,写道:“廉而有用于天下国家者为上,义不苟禄、仁不遗亲者次之,节凛呼蹴、义形箪豆者又次之。”即廉洁分三个层次: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属上品;其次是坚持仁义,不唯利是图、不遗弃亲属;再次是一本正经地宣扬廉洁,在小事上刻意表现。
1607年,68岁的焦竑回到故乡日照,开馆讲学培育人才,直至故去。在整个明代,日照县中进士者共9人,其中3人即为焦竑及其两名学生。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向东说——
“廉而有用于天下国家者为上”,这句话在今天讲仍有重要意义。廉政建设事关民心向背、国家长治久安,也事关检察事业兴衰成败。检察机关只有通过驰而不息抓廉政建设,才能打牢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根基,铸造过硬的检察队伍,提升司法公信力。
近年来,我院以焦竑的“廉而有用于天下国家者为上”为遵循,组织开展“清风微课堂”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廉政教育日制度,组织干警观看廉政教育微电影,参观廉政书画展,开展党纪法规和德廉知识测试,分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联席会议、明察暗访、谈话谈心等方式开展廉政提醒,全方位堵住违法违规漏洞,培育出了一支清正廉洁、正气浩然的检察队伍,我院连续14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郭树合通讯员张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