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就是小心谨慎的意思。《易经》中有句名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讲的就是为官执政要像踏在薄冰上,走在深渊旁一样,必须小心谨慎,否则便有陷进去或摔下去的危险。
笔者认为,慎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人生修养。从“慎”字的结构可以看出,左边是“心”,右边是“真”。也就是说,谨慎不谨慎关键在于心,在于真。具体来讲,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哪怕独自外出、夜深人静、无人监督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思无邪”,而不是想入非非,心存侥幸。如《中庸》里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是严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的基本保证。宋代陆九渊认为,慎独“即不自欺”。曾国藩在《诫子书》中第一条讲的就是慎独。认为“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讲慎独,认为只要自己不干坏事,坏事就不会找上门来。
二是慎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一旦“长毛”,行动上就容易犯规。一个人成熟不成熟的关键就看他能不能慎思,想问题、做事情是不是光明磊落,发现侥幸心理或缺点错误能不能高度警惕并立即纠正。尤其是在公与私发生矛盾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从工作出发,以事业为重,果断而彻底地舍弃私利。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思考、会思考、善思考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迈向世界大国的关键期、上升期,经济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动的历史新时期,各种利益纵横交织,社会思潮复杂多变。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彻底抛弃功利思想、侥幸心理、特权行为,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更不能做政治上的“糊涂虫”。
三是慎友。为官者要善于净化自己的交友圈子。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不善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交哪些人、不交哪些人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在和“商人”交往时,更要分外注意。一定要用心辨别,认清其目的和本意,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就是从交友不慎开始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3年两会江苏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专门强调:“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
四是慎好。所谓慎好,就是要慎重对待自己的个人爱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赖昌星的贿赂“名言”是:“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史书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一国尽服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新天鹅堡是德国的一个著名景点。19世纪,巴伐利亚王国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因迷恋天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新天鹅城堡,遭到举国反对,路德维希二世本人也在视察城堡进度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湖边,壮志未酬,令后人扼腕叹息。这些都说明,个人嗜好有时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命运,官位越高越要慎之又慎,不能让个人嗜好成为毁灭自己的定时炸弹。
五是慎言。俗话说:“祸从口出。”嘴巴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不能乱用。《大学》讲:“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说话办事要讲政治、讲原则,考虑后果,不能信口开河。宋代胡宏在《知言文王》中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强调的都是慎言慎行。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今天,领导干部若管不住自己的嘴,就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会酿成大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六是慎行。君子所以成为君子,在儒家看来慎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今天讲的慎行是指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党的规定、党的纪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范围内行动,要按照共产党人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净化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力争做一个对党、对事业有利的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始终无愧于“党员”称号和自己的誓言。
“廉”,即廉洁。《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洁历来是对为官从政者的基本要求。不贪不占叫作“廉”,不污不染叫作“洁”。
从拆字学的角度讲,对官员为什么要求廉?因为他们的权力很大,管事范围很广,如果以权谋私,既得熊掌又要鱼,就没老百姓的活路了。洁是指洁身自好。强调不要为了个人利益玷污自己的名声。汉代班固讲,“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即官吏如果不廉洁,不公正执法,王道就会衰落。范仲淹讲:“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就是说官吏如果不廉,就会滥用权力,徇私枉法,坑害百姓。清康熙年间有个叫张伯行的官员,担任江苏巡抚后,写了一幅《禁止馈送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廉洁从政的做法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死后封给他的谥号为“清恪”,就是清正怜民、恪尽职守的意思,被誉为中国清代第一廉官。
“廉”与“俭”和“耻”密切相关。古人强调“俭以助廉”,居官所侍者在廉。就是说当官所依靠的是廉政,支撑廉洁的是简朴。宋人陈襄说:“欲养廉,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收入决定支出才会廉。曾国藩讲:“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可见,廉洁和简朴是相辅相成的。清官廉吏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衣布服,但涵养的却是无愧于心的高尚情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强调做人要讲廉耻,孔子讲,“行己由耻”,即自己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应该感到羞耻。还说“知耻而后勇”,即知道自己错了就要敢于改正,这样才能完善提升自己。
通过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廉洁”还有层次之分。借用唐代三首著名的咏蝉诗来说,第一个层次是为免受处罚而廉洁,所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在狱咏蝉》)。这类人本来有贪吃贪占思想,但顾忌法规严,胆子小,不敢做,很勉强,属于较低层次的“难为型”廉洁;第二个层次是为了博取名声而廉洁,所谓“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这类人虽然为了博取好名声,一时也严格自律,但因出发点带有私心、名利心重、名不副实,而且经常会怨天尤人,这种行为终究不会坚持长久,属于“面子型”廉洁;第三个层次是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廉洁,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类人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属于最高层次的“真实型”廉洁,这是廉洁的最高境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为政廉洁方面,应当追求这种境界。
“养”,一个人的德行正,就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敌意为善意,化阻力为助力,必然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养”包括养正、养志、养德三个方面。
一是养正。《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这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是这个意思。坚持崇尚光明正大、磊落正派、正气凛然,走得端,行得正,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经常动歪脑筋,耍小聪明,是修养问题,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和事业成败。凡是信奉“人在做,天在看”的人,一般就办事公道,严守法纪,不会犯错误;而凡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认为做事诡秘,无人知晓的人,则常常沾小光而吃大亏,最终走向灭亡。道理很简单,阴阳平衡是社会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说,养正是保证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的关键。
二是养志。《荀子儒效》讲:“志忍私然后能公。”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北宋张载《正蒙有德篇》云:“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南宋文天祥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讲为官者要养志为先,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所讲的“养志”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养德。《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并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的“六心”,作为养德之要诀。始终保持高尚、稳定的良好心态,就能德行天下,延年益寿。竹子常常被古人借以明志,养德亦需像竹子,每前进一步,都需小结一次,正所谓“有结乃韧,有结乃高,结而后实”。无论在修身养德中,还是在工作实践中,都要学会并善于总结,看一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能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形势,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真正做到了为民务实清廉,下决心养成“一身正气”的风骨、“一尘不染”的节操,努力实现一生无悔的追求。(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