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察日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的回顾和学习,高度重视民族、国家和自身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不忘对历史的研究,以史为师、以史为鉴。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大国,有太多人和事值得后人研究、揣摩、借鉴或警示。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其中一位。
齐桓公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他身上既有公允开明的一面——不计前嫌,敢于重用曾经反对过,甚至射杀过自己的管仲;也有愚蠢昏庸的一面——宠幸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为了金钱权势而不顾做人底线的奸佞小人,甚至在管仲死后愈发昏聩,结果被这三个小人封堵宫门活活饿死。一代霸主就因所信、所用非人落得个极其悲惨的境地,实在令人哀戚不已。
纵观历史,汉武帝、唐玄宗等无数明君、英豪都曾掉进过“同一条河流”,不约而同地犯过类似的低级错误,这就是所谓的“齐桓公现象”。
体味历史,反省自身。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齐桓公,既有爱才用才、敢打敢拼、想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又有“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之凡人俗习。一个单位也是如此,管仲和易牙、竖刁、开方之流并存。在此情况下,如何管住自己、建好队伍、树好业绩、扬长避短,从而杜绝失败后果,考验着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好局面”。由此足见人才的重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概莫如是。然而,很多事往往都是知易行难。谁都知道人才重要,但人才不会凭空而降,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若想广纳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下一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才行。
率先垂范,当好一马当先的“火车头”
“对着干、跟着干、帮着干、领着干,你有什么样的人才机制,就有什么样的业绩。”道理人人都懂,领着干肯定业绩最佳,因为强将手下无弱兵——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下,必群情激奋战力爆棚。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因为领着干太累,又或者真是事务太多无法抽身,所以大多数领导干部习惯放手让下属冲锋陷阵,自己在后面遥控指挥。当然,这样或许也能拼出业绩,但肯定不会取得最好的业绩,最终结果也往往不会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领导干部所希望得到的。
笔者认为,“领导”二字内涵丰富,其根本意思就是既要“领”又要“导”,也就是说,作为领导,不能仅仅只教导别人,更要做好引领和统率,发挥好示范作用。“领导不领,水牛掉井”,任何时候,领导干部都应该勇于主动给自己压担子、扛责任,要敢于做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的双料冠军。试想,如果单位一把手能做到如此,党组一班人也能如此,就像动车组一样,每列车厢都有自主动力,都能发挥“火车头”作用,那么下属必将有样学样,人人奋勇拼搏,单位这列火车必然会迸发出无穷的能量,疾速前行。
任人唯贤,树好识人用人的“风向标”
老话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历史上就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典故,秦武王喜欢大力士,所以全国的大力士都得以重用,却害得其最终举鼎“绝膑而亡”;汉高祖刘邦,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安排得有条不紊,最终成就千秋霸业。
以史为鉴,领导干部在识人选人用人的问题上不可不察,不可只受自己喜好的支配、只按个人的偏爱行事。在一个单位里,是真干、实干、能干、苦干的人得到重用,还是唯心、唯上、阿谀逢迎的人得到提拔,既决定着这个单位事业成败的走向,也影响着这个单位工作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好坏。一句话,领导干部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自觉树好识人用人的“风向标”,努力做到不让踏实肯干、德才兼备的人吃亏,让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无处容身。
赏罚分明,用好奖优罚劣的“指挥棒”
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来与不来一个样,一直是存在于很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国家单位的弊病,在这样的单位,领导干部往往老好人思想严重,不愿得罪人,不想得罪人,奉行“多栽花少种刺”的工作策略,下属犯错很少批评,下属取得成绩,又表现得置若罔闻,很难做到赏罚分明。久而久之,宽容变成了纵容,无形中助长了歪风邪气,也使得那些苦干实干却得不到回报的同志心存不忿,对单位心生怨言。
历史上有个人叫裴矩,曾在北齐、北周都有任职,后又为隋臣,最后降唐。他不仅是“贰臣”还是“四臣”,在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里,这样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降唐后受到唐太宗的推崇,屡被重用,死后还被追赠绛州刺史,谥号敬。何也?司马光评价说,隋炀帝喜欢恭维,他就溜须拍马,唐太宗爱听真话,他就面折廷争。裴矩“非其性有变也”,而是君明则臣直,“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忠”。这说明什么?不正说明只要领导有方,奖优罚劣,指挥得当,劣币照样可以变成良币吗?因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就要敢于坚持原则,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不断健全奖惩机制,在评先奖优的问题上坚持优中选优,对业绩不好的坚决按既有规则执行惩处措施,决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通过奖勤罚懒,让先进更先进,让后进知耻后勇、奋起直追。
放宽胸怀,炼好试错容错的“定心丸”
经常洗碗的人难免偶尔失手将碗打破,自责之余,周围有人可能还严厉指责:“怎么这么不小心?”甚至有人落井下石不依不饶:“就你能耐!丢人现眼了吧!”不刷碗的人不会把碗打破,勤快的人却因为小小的闪失落埋怨、受责备,有人将此归结为“洗碗效应”。
“勤汉费力不讨好,懒汉讨好不费力”,一个单位如果放任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风气就会越来越浓,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便会越来越多,任劳任怨的“洗碗人”就会越来越少,这个单位的前途命运就令人堪忧了。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笔者认为,工作中难免“磕碗碰盘”,作为领导要摆正心态,放宽胸怀,同时不断完善容错机制,精心炼好试错容错的“定心丸”。一方面,对于那些不慎犯错的人,只要不是为个人谋私利,不是犯了原则性、法纪性错误,应该予以谅解,给他一颗允许犯错、鼓励改错的“定心丸”;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敢干事、能干事的人,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予以肯定和支持,给他吃下勇于尝试、不怕犯错的“定心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干事创业的人有干头、得甜头、有奔头,而不是把心思消耗在后顾之忧上,进而在全单位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员工心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蒸蒸日上的发展势态。
(杨建刚刘建鹏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偃师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政策研究室主任)